網頁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尊重家人不改變

改變自己,他人未必會改


       老師你說過:「改變都要從自己的責任開始,而且自己改變後,家人可能會改變。那如果我的家庭真的問題是出在別人身上,我怎麼改變自己他都是這樣啊!我怎麼辦好呢?」
        我想你講這句話的同時感到很挫敗吧,似乎你已竭盡所能,看過許多書、上過許多課、調整了自己的個性和溝通。但儘管自己這裡動了,對方依然故我,所以你很挫折。雖然實務上,一人改變常常引起他人也需要改變,只是難免會遇到一些太固執的家人,這一點很為你遺憾,但不用太傷心,因為你已經很了不起可以做到這麼多,他們故我,說實話不是你的問題了。我明白你希望和對方建立一個正向和諧的關係,你已經做得夠多了,對方買不買帳,隨他的意。重點是你要讓自己愉快。
        如果原生家庭關係很差,一見面就不愉快,儘管審慎確認過,你真的沒做錯什麼,再怎麼照顧好自己、調整溝通方式,你已經做到所有可以做的,家人還是不開心,還是把問題歸咎到你身上,那麼保護好自己、照顧好自己,就是你的責任。

照顧好、保護好自己優先


        而且我想提醒你:改變自己是讓自己過得好,不是為了改變別人才改變自己,別人就算因你改變,他們的改變也未必如你所願。有時還會遇上那種你變他偏不變的情況,要承認並接受他的狀況就是如此。你所能做的,唯有照顧自己。他們過不好怎麼辦?他們不照顧好自己,那是他們的事。
        那你要怎麼保護好自己呢? 保持適當距離和見面次數,一樣照顧好自己,想到對方時就祝福他們,先度過一段時間,有轉機就有轉機,若是一直沒有轉機,可能要接受關係的狀況可能就是如此吧!保持距離不是壞事,是一種保護。奧爾聽過許多人出國深造、外地工作或出家,甚至當職業軍人長期待在部隊裡,是為了保持距離保護自己。

尊重家人不改變


        家庭,不一定會因為你一個人改變,而全家和樂融融起來,因為家庭成員也有他們各自的功課和命運。他們覺察與否、改變與否,隨他們,不隨你,這不是放棄,這是尊重。如果你感覺到的是「放棄」的感覺,表示你的心中還是認為要改造他們。唯有承認改與不改全是他的責任,從來不由你,才是尊重。人世間只有三件事,老天爺的事、你的事、別人的事。你只可以處理好你的事,別人的事,是他的事。當你可以打從骨子裡承認那是他們責任時,你的煩惱就去除一大半。

  如果已經保護了自己,想到他們時很煩惱怎麼辦呢?每當你想到他們時,給予祝福就好,祝福他們可以過得好,可以照顧自己,你也可以照顧自己。如此,就夠好了!

【後續補充】

       朋友與奧爾討論這篇的概念,後來釐清出一個概念是:真正的改變自己,就是照顧好自己,幾經接納自己是夠好的,用可以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應對,此刻別人改與不改已經不重要,自然就不再會受到別人的問題所侵擾了。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好工作怎麼來?


(本文經過當事人同意,匿名改寫PO出)

        當事人雖然有工作,但待遇不甚滿意,想知道怎麼找到如果要找到滿意的工作,這份工作是怎麼來呢?自己的心態可以做什麼調整呢?

        奧爾用COPE因應卡,讓個案覺察看看怎麼找到滿意的工作。牌卡諮詢有趣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用各種圖像的象徵來傳達個案生命的現實。

沒跡象的好工作怎麼來?

         經過了一連串的抽牌與討論,這份工作也談談,下一份工作也聊聊,最後要談的是「未出現的滿意的工作在哪裡」,這問題滿特別的,既然都沒出現,要怎麼來呢?奧爾這次用比較特別的觀點,感受與金錢的關係來玩牌...
       
       (順道一提,個案回顧自己失業的經驗,在失業前,對於工作有極強的負向感覺,不久之後,真的失業了。他同意感受和工作的關聯。)

        最後個案抽到最有代表性的是這兩張。左圖個案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內在衝突,他就像憂慮的母親,擔憂保護著內在小孩,使其無法獨立,所以沒辦法找到更好的工作。經確認個案自幼即有高度的生存焦慮,這份焦慮讓他不敢放手去找更好的工作,右圖代表著個案與滿意的工作的關係,他將會很喜愛這份工作,而這工作也會很信任他,不會逃跑。

         然而,就算有滿意的工作,內在孩子卻不敢追求,那麼,要怎麼辦才可以讓自己找到滿意的工作呢?探索是容易的,但改變才是最難的。

        在奧爾的引導下,個案想出要像左圖一樣的綠衣女性安撫著憂慮母親:你可以放心孩子,他會很安全的。而當那位憂慮母親聽到這安慰後,漸漸能放鬆內在小孩,這孩子可以學會獨自站立好,長大,迎向那隻代表工作的小狗。

        綠衣女性、小狗的圖像都給當事人舒服的感覺,奧爾要他記得這感覺,每當自己感到憂慮時,試著安撫自己,讓自己大膽放手追尋滿意的工作,如此,就更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奧爾認為他會更敢要好工作,也可能被介紹好工作。

  祝福個案調整好心態,迎接滿意的工作。

奧爾觀點

  1. 有時找不到好工作,不一定是沒機會,而是潛意識認定會窮的訊息,無意識間會錯失好工作,或視而不見。
  2. 究竟是有錢才會快樂,還是快樂才會有錢呢?這是近幾年身心靈的新觀點之一。就奧爾的觀察,真實快樂的人,能散發對工作正向的感覺,因而想要給他賺錢,或介紹工作給他。回想一下,你喜歡跟有熱情的店員買東西還是跟擺臭臉的人買東西呢?你會先介紹工作給喜歡工作的人,還是對工作抱怨的人呢?工作滿意的員工有高生產力,還是覺得被壓榨的員工會有生產力呢?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殷殷期盼難辜負

(本案例經改寫PO出) 

說不上來的抗拒

這位年輕人,在台灣就讀名校的熱門科系,表現好,直至畢業。父親建議要個案出國進修,雖然個案喜歡此科系,念書也拿手,也想出國增加一些人生經驗,但心裡有幾分怪怪的「抗拒感」,說不上來。

  奧爾最喜歡用牌卡讓說不上來的感覺浮現到意識層面了,這次也是用好物COPE因應卡!

        一抽就出現了左邊這張圖卡,個案立馬就說出那個發光的人就是他老爸,發出深切的期待要他念書,從小到大辛苦賺錢、用盡各種資源栽培他好好讀書,規劃好人生和科系,希望他出人頭地,圖裡老爸握住他的手,個案卻是只給碰而不抓住爸爸的手,反映出自己只是順從但無法全心喜歡老爸的規劃,那份抗拒,是深怕萬一拒絕或辦不到,會讓老爸的期許落空,會有很深的愧疚啊...

   

父子說真話

         瞭解了問題後,接下來就是要想辦法解決這父子之間的難題了!於是奧爾請個案抽了三張圖卡,上圖這張代表自己可以怎麼解決這問題,個案在奧爾的引導下發現自己是願意念書工作,但想要的是很想圖裡的人有份平穩的工作,能夠成家,過著平凡幸福的日子就好,不用飛黃騰達沒有關係...


        下圖是個案改變自己後爸爸會有的感覺。個案認為爸爸就像是那棵夕陽下的大樹一樣,安穩舒服地度過晚年,可能爸爸也沒那麼反對他有自己的選擇。奧爾與個案確認:「你怎知爸爸一定很失望?你有跟爸爸說過你的想法嗎?」個案才發現這爸爸會失望都是他的猜測,事實不一定如此,就算失望也未必持續一輩子。

        為了瞭解如果爸爸能接受他平凡的選擇,會經歷什麼過程。又抽了中間這張圖卡。個案看見爸爸有點落寞的背影,心裡有些難過,但說出:「爸爸,我知道你對我有很多期許,但我有自己平凡的生活,我有家室,我很幸福...」此時個案也突然理解,既然他很幸福,爸爸怎能不接受呢?終究,爸爸是愛他,希望他快樂的啊...

        牌卡諮詢後,個案回饋這次探索讓他減輕了對出國的擔憂,也發現對爸爸的愧疚少了許多,也發現爸爸是可以溝通的,也敢溝通了...

奧爾觀點


  1. 有時父母會給予諸多期許,是因為自己也努力做好做滿。不婉拒,父母不會知道你有困難,於是給更多期待。如此惡性循環。
  2. 生涯選擇是某些兒女成長要和父母之間要磨合的議題,長大是需要超越罪惡感的,父母也是在兒女表達自我的過程裡修正期待。
  3. 「過得幸福」是大多數親子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兩個自我的戰爭

(經個案同意PO出,已隱藏或置換其背景資料)

兩個互相遙望的自我

        這次的個案滿特別的,帶著焦躁的神情說他常會冒出「想要惹火別人」,或者是「別人會背叛他」的想法,自述如此的經驗也極少,他很明白知道這些想法都是不符合現實的,他實際的情況是他的行為很普通,而別人答應幫忙的事也不會拒絕。他的腦袋裡總是重複跑出一些惱人的想法但又知道不真實,可說是兩個自我的戰爭,煩惱於焉產生...

        奧爾首先請他抽牌表示他的內在情況(下圖),經過引導後,說出自己在用顏料抹著玻璃,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奧爾詮釋了他的內在分裂出兩個自我。

解放憂鬱的自我

        右上圖代表著他合理的自我,可以明白生命的美好,和與伴侶在一塊的幸福感。
        
        左上圖代表著他想解放的自我,掩面憂鬱的人就是他自己,但他告訴奧爾:「我喜歡這憂鬱,代表著你們都不瞭解我的驕傲。」他回想自己的學業表現輸給那些從小有資源又聰明的同儕,他總不是比不過那些天龍人,非常嘔氣。他出身在資源不多的家庭,也沒有特別聰穎的頭腦,但憑著苦讀,讓他可以進一流學府一流科系,雖然不是系上頂尖者,但那份不輸人的努力,已經可以讓他驕傲,他克竟全功已無愧於心,沒什麼人比他努力了...
        
        說到這裡,個案眼眶濕了,他終於可以為自己的努力而驕傲,而不是看到別人的好命而怨嘆...
        而當他可以欣賞自己時,他感覺那張掩面圖的手可以放下,腰桿可以挺直,代表需要解放的自己真的被解放,個案還可以讓代表兩個自我的牌靠近,靠近以後,他發現更能感受到合理的自我的幸福,下圖那個孩子在玻璃門的外面,找到了玻璃門裡面的一群朋友,到公園裡遊玩,很幸福歡樂的樣子...
        
        說到此,原本焦躁的神情變得柔和了起來,取而代之的是感動,他發現自己現實生活裡可以對討厭的人有一份欣賞。

       牌卡諮詢就是如此有趣的媒材,沒用牌卡,很難迅速得知他的煩惱來自於比較之心,更難幫助個案自己從關注他人的優秀轉而欣賞自己的努力,這份欣賞,原本就存在他的心裡,奧爾只是把他勾出來而已。


奧爾觀點

  1. 每個人心中都有好幾個自我,討厭自己就越容易分裂自我。以此個案來說,原本他討厭自己用盡全力比不上別人,如此的感覺可能連帶影響人際關係而不自知。
  2. 一山還有一山高,「比較之心」不會帶給我們幸福。能夠欣賞自己,幸福就在我們身邊。當人感覺幸福,覺得我好你也好,自然人際關係會好起來。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我是否不適合從事助人工作?

經典問題:我是否不適合從事助人工作

  奧爾以前在研究所時期,曾經停下來思考:「我是否不適合從事助人工作?」
  尤其諮商所要花3~4年畢業,這投資甚鉅,常常需要思考從事這工作值不值得?
不過和所上的學生討論過,這幾乎是每個研究生都會思索的問題了,沒想到有如此的普遍性。

  當時的奧爾,也沒有確切的答案,走一步算一步,歷經畢業論文、考證照、從事專職工作、轉為自由工作者,每個時期心理都有不同的答案,慶幸的是,我越來越能肯定回答:我算是適合的。

  尤其當今日奧爾接觸更多療癒者後,觀察到更多廣義的助人工作者(心理、社工、精神科醫師、身心靈工作者等)的學習過程和表現,我覺得念諮商所,就算花了4年畢業,也不是壞事。

  何以這麼說?

  從事助人工作,不是只有增加理論和技術而已,更重要的是處理個人議題以免在工作中造成阻礙,但是個人議題不是三兩個月可完成,遠比學習理論和技術困難得多,把個人議題處理到一個程度,才能在幫助個案上更有效能。

  奧爾看到某些助人工作者,短期學完一個法門即畢業,但尚未處理好個人議題,就直接上路要療癒他人,從「個案」一躍而成「老師」,但因個人議題而有某些盲點,幫助不了個案,甚至是不自覺拿個案滿足自己被療癒的需求,最明顯的就是頻頻在個案身上看到自己的議題,很努力去療癒「別人」,但效果有限,工作表現自然差強人意。其實,他們最需要的是自己去當個案,好好療癒自己。然而,當他們已經擁有了助人工作者的頭銜時,多半在求助上有更大的擔憂(天啊,我自己就是老師還可以有問題嗎?可以暴露問題給人知道嗎?)跨越了這層面子的問題後,可能還在受幫助的過程會一一阻擋對方幫助他們的努力,例如「你說的愛自己我都知道」、「我明白人生就是學習的旅程啊!」、「我了解要為自己的問題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如果他們真的「明白」了,就不會困擾了,實際上他們說的明白,往往是腦的明白而非心的明白。學得越多,越會防衛。沒有辦法好好當個案,更難得到幫助。簡單來說,就是該當個案時卻當療癒師,該當療癒師卻成為個案。

懷疑帶來覺察與精進

      回到「念四年為何是好事」的主題。

         四年,是從個案變成療癒者的過程,有足夠的時間去檢視連自己的問題都還沒處理好怎麼幫助別人?我這個狀態會會不適合做助人工作者嗎?會不會害到個案呢?真是太好的問題了!表示你發現自己有所不足,有四年的時間,可以處理自己的個人議題再當助人工作者。要處理到清潔溜溜嗎?錯,那是完美主義,處理到「夠好就好」,有些限制是必然存在的,只要那些限制不至於影響到處遇每個個案,或者是承認自己接不了某些類型的個案,那便足矣,就適合當助人工作者了。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改變未來密碼

從前的塔羅諮詢個案


  這次的故事是來自奧爾以前的牌卡諮詢個案,當時算到他的配偶未來的感受是這張權杖10,奧爾很掙扎地是否要道出未來配偶將會為了家庭無比辛勞與缺乏希望,所幸個案非常勇於聽到各種結果,聽了也能接受這說法。


  當時奧爾提醒了個案,這是以你現在的狀態所看到的未來,因為你對於家庭的努力尚稱不足。但如果能多承擔家庭責任,配偶的感受是會不同的。

  最近個案回饋了奧爾,如今個案會多幫忙照顧孩子,多作家事,分擔了原本家庭主婦的太太的辛勞。太太感到壓力減輕了,快樂許多,發現先生和以前不一樣了,夫妻感情更和諧,自然也就沒有奧爾當初所預料的辛勞。

  塔羅諮詢有時會談到未來,這目的不是要斷定未來不變只能無奈接受,而是要讓個案知道現在的你不改,就會走到這未來,但如果你改了,未來就改了。

改變未來密碼


  未來如何改變呢?
  
  改變當下就改變了未來。正因為這個案很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和作為,於是他的未來就修正了,連同配偶受惠。奧爾覺得這個案非常不簡單,因為改變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但是他辦到了。改變當下,就改變未來,自己變了,於是配偶的感受也變了。

  可能有人想問,用塔羅預測未來到底準不準?

奧爾回應:
  「你的未來,由你當下的選擇而定。願意當下改變的人,未來永遠算不準。不願意改變的人,準到不行。奧爾只想鼓勵你朝喜歡的未來前進,一點也不希望悲觀的未來可以成真。奧爾很高興個案願意調整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


         想親身體驗牌卡諮詢的奧妙嗎?台中、中壢開放預約,請按此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剛毅木訥的男人

  當事人煩惱著感情問題,總是分分合合,吵架多年,這個奇特的關係旁人總是勸離,然而當事人就是分了又合,就算談了有新戀情也是吃回頭草,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奧爾先是協助聚焦,瞭解他已經不想尋找新戀情,既然要留在舊情,那就先試著好好相處看看,但是如何才能相處好呢?什麼才是阻礙呢?講了許久也都是在腦袋裡鬼打牆,這時候使用COPE因應卡(OH卡系列之一),就是個很好的潛意識溝通素材了,這類牌卡特殊的地方是:在奧爾的引導下,當事人可以自己解讀,享受「自己的牌自己解」的超快感。

  究竟是什麼阻礙了他們的感情呢?來看看其中兩張抽牌。

不想和父親一樣,卻和父親一樣


  爸爸抱孩子的圖片(左圖),當事人實在解讀不出來。

  奧爾再給他抽一張(右圖),他看到了阻礙在右邊互擁的兩人,這對他來說有壓力的部分,因為他怕道愛可能會被女友嘲笑,奧爾發現他有難以表達情感的困難,一問之下,當事人聯想到就像父親那般,父親是一名軍人,很努力賺錢養家,默默付出許多,但鮮少和孩子說話,表達情感,是個剛毅木訥的男人,而母親是個情感豐富的女人,有時會抱怨父親不懂羅曼蒂克。當事人曾經想過不要像老爸那樣,這時驚覺自己也學到了剛毅木訥的特質,他和女友的相處竟然是父母親的翻版!

牌卡不可解讀,只是暫時的


  回頭看看第一張原本解釋不出的牌(左圖),那個父親抱孩子,表達情感的部分,或許就是當事人在感情中的阻礙:道愛就是困難。

  牌卡就是這樣,有時自己解讀不行,隨著諮詢過程覺察提升後,自然還是可以回頭解讀的。

  奧爾認為道愛怕被女友嘲笑,這比較是他自己在嘲笑自己,讓他練習了簡單的道愛方式,他練習完覺得這樣講完會很尷尬,將來可能還是不太好意思說。奧爾協助就是連同道愛後的尷尬一起表達,覺得女友會如何回應?此時當事人發現連對感覺的感覺一起袒露後,反而沒有太多害怕了,而且覺得女友聽到不會嘲笑,甚至是會幫助他。願意在感情生活中實驗看看。

  當事人原本認為道愛是很不man的,為何還願意學習呢?因為,能道愛,他就真的可以和爸爸不同,比爸爸更容易親近了。這要歸功於他願意比父親更好一點。兒女,總是有超越父母的本能。

奧爾觀點

  1. 「我以後不要像爸媽一樣」幾乎是每個孩子心裡的願望之一,這代表著孩子有超越父母的本能,值得讚許。
  2. 然而,孩子在兒童時期會無意識地複製父母個性,儘管在青少年開始決心「不要像父母一樣」,也不一定可以立即擺脫。正確的方式是而是要先「承認」自己和父母有相似的部分,學習補足父母沒有的部分,才會比父母更加圓滿。
  3. 時代不同了,只有陽剛或只有陰柔都不是多好,男性可以學習適時表達親密情感,會是心理學家說的最幸福的個性--androgyny剛柔並濟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身心靈成長,以樹為師


  在身心靈成長漸為風行的時代,越來越多人著重自我成長,這是好事,畢竟幸福的追求本為人性,而且台灣可能過去也未曾有過如此豐盛的資源。

  而每個修行者,在自我成長的過程裡,能像飲食一樣,偏食不是很好,講究均衡會更好。物質與精神、身體與心靈看似兩極的概念,都值得好好平衡發展。

頭重腳輕或頭輕腳重,都需要回歸平衡

        為了獲得優渥的物質生活,為了討到關係中的愛,做了好多努力,儘管有了優渥的物質生活和幹練的工作能力,也有一段尚稱穩定的關係,但感受得不到幸福,因為可能沒有好好去想像過汲汲營營一生到底想要達到的狀態是什麼?例如有錢應當要感到豐盛,有情應該感到愛自己與愛別人。需要時時檢視自己的作為和想達到的精神狀態是否一致,覺察自己的世俗生活裡,是否斷了與精神的聯繫,例如為了錢為了情忽略了某些精神價值(常見的是最後為錢所役,為了情失去了彼此尊重),就算錢和情追求到了,但連不上最後想達到的幸福。

  全心全力以幸福、開悟、活在當下、成為愛為目標,專心於各種修行,但難以說出如何將精神層面的成長落實於生活中(例如你認為要達到幸福,你可以先做到什麼事?),有人物質生活頗為清苦,視物質生活為俗氣,認為該苦修苦行,這樣的成長也是不夠平衡,也會變成精神層面和行動層面的不一致,需要學習的是更多處理世俗事務與落實行為的能力,即所謂接地氣的概念。



以樹為師

        以上兩種情形都是滿可惜的,奧爾認為一個全人的成長,是精神和物質可以併近均衡的發展,物質和精神可以不相斥,而近來的靈性觀點逐漸整合成物質和精神可以是相連結,例如心靈健全可以現話為金錢的能量。在這裡,我想修行者可以以樹為師:向下紮根牢牢抓地,枝幹保持一點彈性可隨風搖動(否則剛強易折),並且向上吸收能量生長開展。根沒抓牢,忙著向上生長,樹容易倒地;有粗壯的樹根,缺乏向上吸收陽光和開枝展葉,會缺乏重要的營養,強而不壯。樹,是一個很美妙的身心靈成長的隱喻啊!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祝福你後悔

(本文經當事人同意後改寫)

滿臉笑容的當事人


他總是一臉笑嘻嘻,彷彿一切都很快樂。
他的人生真的很隨興,經驗過數不清的感情和換不完的工作,
若是說有幾條小罪等著他,我也不意外。

「有什麼關係呢?人生只有一次,就是要隨興才有趣嘛~」

和他講話,沒有什麼待解決的焦點,我感覺好難深談下去。

努力了一段時間後,我只能回應他心臟很大顆,好像什麼後果都不會後悔。就連他談到的幾件近期發生的大事,都是輕描淡寫。

他說:「事情都發生了。後悔有什麼用呢?只會讓自己難過。」

「如果你後悔的話,你會後悔哪些事呢?」

「太多了,我每天晚上睡前都在後悔一些事情,然後覺得很煩,就不要想了,繼續笑吧!」

「你可知道,後悔是最難消化的情緒?」

「為什麼?」

「罵人打人氣就消了,你擺爛焦慮就消了,哭完你就不傷心了,後悔這感覺很沉重、很難消除,你知道怎麼處理嗎?」

「我不知道,怎麼處理?」

「後悔是要教我們,要反思和調整自己的作為,下次可以有不同作為,然後生命就少一些後悔。你不敢後悔,就會有更多後悔的事。」

「我不敢後悔,我不要想就好了。如果我真的要感覺到後悔,那會有一籮筐的事...我想我真的都沒有在調整自己,重複發生好多事情,最近晚上都睡不好,我只好笑。」

「你可以先從一些簡單的事情開始感覺後悔,好好體會後悔的感覺,你會知道自己可以多做什麼預防事情的發生吧!原來你的笑容底下,要承擔這麼重的情感。」

「是的...」他開始笑不出來...

「首先你可以開始感受後悔,不用一次後悔太多事情,先承受你承受得住的,承受不住的先不用後悔。你可以少笑一點,我祝福你後悔。」

「我想我需要試試了。」

奧爾觀點

後悔是幫助人反思和調整的情緒,也會讓人學習考慮後果。不會後悔的人,會重複做出更多可以後悔的事。害怕感覺後悔的人,會反過來被後悔掌控。其實各種情緒都是如此,你越想逃離的情緒,那情緒就像是鬼魅般糾纏著你。傾聽負面情緒的意義,才是完整的情緒管理。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心理諮商須知

想預約心理諮商的話,請先詳閱此文,覺得適合你再預約喔~預約方式請至文底。

  1. 心理諮商是什麼?

         當事人藉由和心理師的談話探索自己,找到煩惱的核心並穿越之,改變自己,而後解決困擾的過程

    2.老師的資歷?收費如何?地點在哪個縣市?


         男性,諮商心理研究所畢業,高考合格心理諮商師,個案範圍遍及社區機構、大學諮商中心、部隊、替代役男。受邀到各地演講與帶領自我成長工作坊。

         我的諮商收費,原則上是每次50分鐘2,000元

         地點會在台中張老師中心(北區進化北路369號),確切地址會在預約時告知。
         

     3. 我要談幾次會有效?


         每個人狀況不同,我無法斷定幾次就會解決你的煩惱,極少個案會兩三次晤談就解決問題了,因為煩惱和個性都不是一天形成。

         一般來說以8次為1個階段,每階段即將結束之際來檢視是否要繼續或者結案。多數個案在1到2個階段會有改善。若提早解決問題,也可以提早結束。

     4.老師可以保證一定解決我的問題嗎?


    我無法保證一定解決,因為還要看雙方的努力、能力和適配程度。多數合作關係良好的個案在晤談一段時間後,會有一些改善。如果發現我們不適合晤談下去,我也贊成你另請高明。
          

     5.心理諮商可以幫助我處理什麼煩惱呢?


          人際關係煩惱、親密關係困境、家庭關係糾結、情緒調適、壓力調適....等等
 

     6.是不是有精神疾病才要心理諮商?


         人際關係、家庭關係、情緒困擾、生涯猶豫...等煩惱是人人都經歷過,有煩惱很正常,求助也很正常,但不一定痛苦到成為精神疾病。多數我的個案都不到精神疾病的地步。

         如果有嚴重精神疾病或人格異常問題,強烈建議到精神醫療機構,如身心科診所或醫院,在定期服藥後可保持精神與情緒穩定,再來考慮心理諮商。

  7.我要多久前預約?

         因為涉及到協調時段與場地,請務必提前至少3日預約,例如你希望可週四晤談,你最晚週一就預約。
 

     8.老師你處理過的個案問題有那些呢?


  • 社交困難的個案最後交到更多朋友
  • 不敢工作的年輕人願意找工作
  • 唯唯諾諾的個案學會自我肯定
  • 害怕爭吵的男生,學會跟女友溝通解決衝突
  • 沮喪自卑的個案學會欣賞自己
  • 撫平失戀的傷痛
  • 學會和家人好好溝通
  • 不再為家人的問題所困擾,可以照顧自己
  • 經常看別人缺點的人學會欣賞他人
  • 犧牲奉獻的人學會善待自己
  • 還有更多...

         感謝這些的個案信任與合作,才能有如此效果。

    9.老師的工作對象範圍呢?

        我主要作成年人(20歲以上),兒童和青少年目前不是我的專長。

    10.我的親友很痛苦,我幫他們跟老師預約諮商好不好?


        我明白你對親友的關心,你可以請他們看看老師的部落格,鼓勵來談,尊重他們何時預約,也讓他們自己進行預約連絡的動作。

           如果你為他們的痛苦感覺到很煩惱,不妨你自己先來諮商一陣子,處理你的煩惱。
         

    11.我要怎麼預約時段跟老師晤談呢?


           請先FB傳訊至奧爾的智慧樹屋,簡單說明您的需求與討論時段,就會告知您接下來的預約電話。台中諮商地點在台中張老師中心。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輔導不是論對錯,而是論覺察。


        最近有人問奧爾,她生活中常聽別人的煩惱,她的幫助就是認同對方,跟對方一起罵,然後覺得這就叫做「輔導」,她以為我收錢的原因是因為要承擔對方的情緒和無能為力的感覺。

        每個當事人一開始都會把自己說成受害者,就是認為都是別人害的,自己好像都無責任,如果你的「輔導」只是想跟對方一同站在「正確的一方」,一起生氣和悲傷,這種輔導或許讓當事人暫時舒緩一下,下次還是重複抱怨類似的事情,但無法解決問題,所以你會產生無能為力的感覺。其實,這不算是真正的輔導。

        真正的輔導,是要找到這個問題中自己所貢獻的一部分,從自己的貢獻中改變,進而解決問題。舉例來說,一個爸爸抱怨孩子沒自信,爸爸通常可以舉出無數沒自信的例子,你聽了都覺得是孩子的問題。但輔導並不是聽了以後跟他一起罵孩子多沒用,而是要發現這爸爸高要求,多責罵少鼓勵,孩子很難形成自信的,若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就要建立孩子容易有成就感的目標,鼓勵多於責備,責備是指出錯誤而非你很笨。這樣的互動比較能培養出自信。若真要論對錯,未必孩子沒自信是錯,在高要求和責備的環境下沒自信是正常的結果,而爸爸的高要求是先破壞自信在責備為什麼沒自信,爸爸才好像錯了。不過爸爸可能也會說出另一個故事,說明自己怎麼成為一個權威的個性,可能又來自於他的爸爸...

        簡單來說,事情的對錯,沒有表現上看起來單純,看起來錯的可能是對,看起來對的也可能是錯,在了解事情的更多面貌後,會產生一種觀感是:很多事情沒有對錯,只有能否自我覺察,自我調整而已。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天生我材必有用

       
     
        想踏入助人工作的新鮮人,看到這麼多前輩、大師揮灑自如,出神入化,又有自己的風格。不少新鮮人會想要拷貝他們的做法,要求自己遇到相同情況也要如大師般的反應,修正自己的特質,這樣的學習熱情並不是錯,但如果為了仿效大師而磨滅了自己的特質,有些可惜,因為其中可能蘊藏著寶貴的資源。

        奧爾比較常聽到助人新鮮人會在這樣的修正中,發現有些作法學不來,自己的某些特質改不掉,挫折了幾次後開始懷疑:「我是不是不適合做助人工作?」。(這應該是最常出現的懷疑XD)

        關於個人特質對於助人工作的影響,我個人是覺得若略為調整,善加運用,對於工作是很有幫助的,還可以讓你成為有型的助人者,做自己者最療癒。

        很多特質都有利於做助人工作,儘管是看似不好的特質,

        八卦的人通常好奇心強,很會探索, (別小看探索這技術,這是助人過程的根本),
        善解人意的人很會做同理心...
        理性的人不容易被個案牽著鼻子走,很容易看出個案還有選擇...
        關注因果關聯的人很適合做詮釋...
        善於經營關係的人很適合做關係的溝通...
        愛找錯誤的人,很快發現矛盾,很適合做挑戰不一致...
        很會察言觀色的人很適合捕捉非語言訊息...
        很會辯證的人適合刺激個案思考...
        權威的人善用專業和信任,個案的改變會加速...
        平等的人善用協商,個案容易被賦權...
        細膩的人善於細細了解個案深層的生命故事...
        粗心的人比較容易掌握到助人過程的重點,不易迷失在細節裡...

        基本上每個人在從事助人工作以前,都發展了一些核心特質,這些特質如果能和助人工作結合好,在適當的時機中引導到有療效的方向,會更有效。反之,如果你缺乏某種特質,硬要你學相關的技術會窒礙難行,但你可以學其他適合你的技術來補足。

        多半的特質都有好的一面可以運用,當然,的確有少數特質在助人工作中會產生一些阻礙,是需要克服的,我個人覺得自卑感或是一個比較容易阻礙助人工作的特質。在我自己的專業成長過程裡,我也是花費了一段時間來克服,方法其實無他,要相信自己的特質必有用,也有些個案或議題是自己做不來的,承認有限,於是產生信心。

        從事助人工作,只要建立好對生命的正確觀點,多數的特質可以不用改,可以做自己,只要換個角度運用自己的特質來工作就行,那是上天賦予你的禮物。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助人的技法,源自心法


最近某老師聊到心理師的訓練過程,他對研究生說談到諮商理論要學的是「思考」,不是「技術」而已,因為無論每個人怎麼被訓練,最後多數人工作後都還是照自己的方式來做諮商,這不是背叛師門或偷懶,理由無他,而是自己的方式最自然,這個「自己的方式」,會摻入了學習過程裡助人者認同的人性觀、困擾起因、改變機轉等,所以諮商理論要教的是對人性更深入的「思考」,當助人者的思考加深拓寬後,自己的助人方式也會有質變。

執業數年的我,非常有感觸。我認同老師的說法,因為這和我的學習過程很符合。曾經遇過一些很有效能的老師,儘管我努力去仿效他們的技法,卻也做不出類似的效果;想循SOP用某個學派來助人,效果也不如預期。而當我有一天放下所學,用我自己的方式作助人工作後,效果卻變好了。我也覺得相當奇怪。

後來和幾位老師討論之後,我終於明白,所謂放下所學,並非真正丟掉了以前我學的東西,反而,那些自然使用出來的,是內化到我的人性觀,和我個人觀點呼應的心法,而技法就自然地出現在我的工作中。而我沒有深入理解或認同的心法與技法,其實用不太出來。

就算沒有讀研究所,每個人看人自然就有一套人性觀,一個慣用了解人性的切入點,可能是從認知、行為、情緒、關係、潛意識....等角度。學習助人理論不用把自己以前的觀點全部丟掉,反而是去尋找某些契合的理論,去擴充和深化自己的思考(心法),那麼就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自然又相對有效的工作方式了(技法)。然而持續學習有共鳴的心法,就像舊瓶子裡的酒不用倒掉,而是以此為基底,擴充和調和自己的酒。

學習助人理論和做自己,可以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