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我是否不適合從事助人工作?

經典問題:我是否不適合從事助人工作

  奧爾以前在研究所時期,曾經停下來思考:「我是否不適合從事助人工作?」
  尤其諮商所要花3~4年畢業,這投資甚鉅,常常需要思考從事這工作值不值得?
不過和所上的學生討論過,這幾乎是每個研究生都會思索的問題了,沒想到有如此的普遍性。

  當時的奧爾,也沒有確切的答案,走一步算一步,歷經畢業論文、考證照、從事專職工作、轉為自由工作者,每個時期心理都有不同的答案,慶幸的是,我越來越能肯定回答:我算是適合的。

  尤其當今日奧爾接觸更多療癒者後,觀察到更多廣義的助人工作者(心理、社工、精神科醫師、身心靈工作者等)的學習過程和表現,我覺得念諮商所,就算花了4年畢業,也不是壞事。

  何以這麼說?

  從事助人工作,不是只有增加理論和技術而已,更重要的是處理個人議題以免在工作中造成阻礙,但是個人議題不是三兩個月可完成,遠比學習理論和技術困難得多,把個人議題處理到一個程度,才能在幫助個案上更有效能。

  奧爾看到某些助人工作者,短期學完一個法門即畢業,但尚未處理好個人議題,就直接上路要療癒他人,從「個案」一躍而成「老師」,但因個人議題而有某些盲點,幫助不了個案,甚至是不自覺拿個案滿足自己被療癒的需求,最明顯的就是頻頻在個案身上看到自己的議題,很努力去療癒「別人」,但效果有限,工作表現自然差強人意。其實,他們最需要的是自己去當個案,好好療癒自己。然而,當他們已經擁有了助人工作者的頭銜時,多半在求助上有更大的擔憂(天啊,我自己就是老師還可以有問題嗎?可以暴露問題給人知道嗎?)跨越了這層面子的問題後,可能還在受幫助的過程會一一阻擋對方幫助他們的努力,例如「你說的愛自己我都知道」、「我明白人生就是學習的旅程啊!」、「我了解要為自己的問題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如果他們真的「明白」了,就不會困擾了,實際上他們說的明白,往往是腦的明白而非心的明白。學得越多,越會防衛。沒有辦法好好當個案,更難得到幫助。簡單來說,就是該當個案時卻當療癒師,該當療癒師卻成為個案。

懷疑帶來覺察與精進

      回到「念四年為何是好事」的主題。

         四年,是從個案變成療癒者的過程,有足夠的時間去檢視連自己的問題都還沒處理好怎麼幫助別人?我這個狀態會會不適合做助人工作者嗎?會不會害到個案呢?真是太好的問題了!表示你發現自己有所不足,有四年的時間,可以處理自己的個人議題再當助人工作者。要處理到清潔溜溜嗎?錯,那是完美主義,處理到「夠好就好」,有些限制是必然存在的,只要那些限制不至於影響到處遇每個個案,或者是承認自己接不了某些類型的個案,那便足矣,就適合當助人工作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