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尊重家人不改變

改變自己,他人未必會改


       老師你說過:「改變都要從自己的責任開始,而且自己改變後,家人可能會改變。那如果我的家庭真的問題是出在別人身上,我怎麼改變自己他都是這樣啊!我怎麼辦好呢?」
        我想你講這句話的同時感到很挫敗吧,似乎你已竭盡所能,看過許多書、上過許多課、調整了自己的個性和溝通。但儘管自己這裡動了,對方依然故我,所以你很挫折。雖然實務上,一人改變常常引起他人也需要改變,只是難免會遇到一些太固執的家人,這一點很為你遺憾,但不用太傷心,因為你已經很了不起可以做到這麼多,他們故我,說實話不是你的問題了。我明白你希望和對方建立一個正向和諧的關係,你已經做得夠多了,對方買不買帳,隨他的意。重點是你要讓自己愉快。
        如果原生家庭關係很差,一見面就不愉快,儘管審慎確認過,你真的沒做錯什麼,再怎麼照顧好自己、調整溝通方式,你已經做到所有可以做的,家人還是不開心,還是把問題歸咎到你身上,那麼保護好自己、照顧好自己,就是你的責任。

照顧好、保護好自己優先


        而且我想提醒你:改變自己是讓自己過得好,不是為了改變別人才改變自己,別人就算因你改變,他們的改變也未必如你所願。有時還會遇上那種你變他偏不變的情況,要承認並接受他的狀況就是如此。你所能做的,唯有照顧自己。他們過不好怎麼辦?他們不照顧好自己,那是他們的事。
        那你要怎麼保護好自己呢? 保持適當距離和見面次數,一樣照顧好自己,想到對方時就祝福他們,先度過一段時間,有轉機就有轉機,若是一直沒有轉機,可能要接受關係的狀況可能就是如此吧!保持距離不是壞事,是一種保護。奧爾聽過許多人出國深造、外地工作或出家,甚至當職業軍人長期待在部隊裡,是為了保持距離保護自己。

尊重家人不改變


        家庭,不一定會因為你一個人改變,而全家和樂融融起來,因為家庭成員也有他們各自的功課和命運。他們覺察與否、改變與否,隨他們,不隨你,這不是放棄,這是尊重。如果你感覺到的是「放棄」的感覺,表示你的心中還是認為要改造他們。唯有承認改與不改全是他的責任,從來不由你,才是尊重。人世間只有三件事,老天爺的事、你的事、別人的事。你只可以處理好你的事,別人的事,是他的事。當你可以打從骨子裡承認那是他們責任時,你的煩惱就去除一大半。

  如果已經保護了自己,想到他們時很煩惱怎麼辦呢?每當你想到他們時,給予祝福就好,祝福他們可以過得好,可以照顧自己,你也可以照顧自己。如此,就夠好了!

【後續補充】

       朋友與奧爾討論這篇的概念,後來釐清出一個概念是:真正的改變自己,就是照顧好自己,幾經接納自己是夠好的,用可以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應對,此刻別人改與不改已經不重要,自然就不再會受到別人的問題所侵擾了。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好工作怎麼來?


(本文經過當事人同意,匿名改寫PO出)

        當事人雖然有工作,但待遇不甚滿意,想知道怎麼找到如果要找到滿意的工作,這份工作是怎麼來呢?自己的心態可以做什麼調整呢?

        奧爾用COPE因應卡,讓個案覺察看看怎麼找到滿意的工作。牌卡諮詢有趣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用各種圖像的象徵來傳達個案生命的現實。

沒跡象的好工作怎麼來?

         經過了一連串的抽牌與討論,這份工作也談談,下一份工作也聊聊,最後要談的是「未出現的滿意的工作在哪裡」,這問題滿特別的,既然都沒出現,要怎麼來呢?奧爾這次用比較特別的觀點,感受與金錢的關係來玩牌...
       
       (順道一提,個案回顧自己失業的經驗,在失業前,對於工作有極強的負向感覺,不久之後,真的失業了。他同意感受和工作的關聯。)

        最後個案抽到最有代表性的是這兩張。左圖個案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內在衝突,他就像憂慮的母親,擔憂保護著內在小孩,使其無法獨立,所以沒辦法找到更好的工作。經確認個案自幼即有高度的生存焦慮,這份焦慮讓他不敢放手去找更好的工作,右圖代表著個案與滿意的工作的關係,他將會很喜愛這份工作,而這工作也會很信任他,不會逃跑。

         然而,就算有滿意的工作,內在孩子卻不敢追求,那麼,要怎麼辦才可以讓自己找到滿意的工作呢?探索是容易的,但改變才是最難的。

        在奧爾的引導下,個案想出要像左圖一樣的綠衣女性安撫著憂慮母親:你可以放心孩子,他會很安全的。而當那位憂慮母親聽到這安慰後,漸漸能放鬆內在小孩,這孩子可以學會獨自站立好,長大,迎向那隻代表工作的小狗。

        綠衣女性、小狗的圖像都給當事人舒服的感覺,奧爾要他記得這感覺,每當自己感到憂慮時,試著安撫自己,讓自己大膽放手追尋滿意的工作,如此,就更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奧爾認為他會更敢要好工作,也可能被介紹好工作。

  祝福個案調整好心態,迎接滿意的工作。

奧爾觀點

  1. 有時找不到好工作,不一定是沒機會,而是潛意識認定會窮的訊息,無意識間會錯失好工作,或視而不見。
  2. 究竟是有錢才會快樂,還是快樂才會有錢呢?這是近幾年身心靈的新觀點之一。就奧爾的觀察,真實快樂的人,能散發對工作正向的感覺,因而想要給他賺錢,或介紹工作給他。回想一下,你喜歡跟有熱情的店員買東西還是跟擺臭臉的人買東西呢?你會先介紹工作給喜歡工作的人,還是對工作抱怨的人呢?工作滿意的員工有高生產力,還是覺得被壓榨的員工會有生產力呢?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殷殷期盼難辜負

(本案例經改寫PO出) 

說不上來的抗拒

這位年輕人,在台灣就讀名校的熱門科系,表現好,直至畢業。父親建議要個案出國進修,雖然個案喜歡此科系,念書也拿手,也想出國增加一些人生經驗,但心裡有幾分怪怪的「抗拒感」,說不上來。

  奧爾最喜歡用牌卡讓說不上來的感覺浮現到意識層面了,這次也是用好物COPE因應卡!

        一抽就出現了左邊這張圖卡,個案立馬就說出那個發光的人就是他老爸,發出深切的期待要他念書,從小到大辛苦賺錢、用盡各種資源栽培他好好讀書,規劃好人生和科系,希望他出人頭地,圖裡老爸握住他的手,個案卻是只給碰而不抓住爸爸的手,反映出自己只是順從但無法全心喜歡老爸的規劃,那份抗拒,是深怕萬一拒絕或辦不到,會讓老爸的期許落空,會有很深的愧疚啊...

   

父子說真話

         瞭解了問題後,接下來就是要想辦法解決這父子之間的難題了!於是奧爾請個案抽了三張圖卡,上圖這張代表自己可以怎麼解決這問題,個案在奧爾的引導下發現自己是願意念書工作,但想要的是很想圖裡的人有份平穩的工作,能夠成家,過著平凡幸福的日子就好,不用飛黃騰達沒有關係...


        下圖是個案改變自己後爸爸會有的感覺。個案認為爸爸就像是那棵夕陽下的大樹一樣,安穩舒服地度過晚年,可能爸爸也沒那麼反對他有自己的選擇。奧爾與個案確認:「你怎知爸爸一定很失望?你有跟爸爸說過你的想法嗎?」個案才發現這爸爸會失望都是他的猜測,事實不一定如此,就算失望也未必持續一輩子。

        為了瞭解如果爸爸能接受他平凡的選擇,會經歷什麼過程。又抽了中間這張圖卡。個案看見爸爸有點落寞的背影,心裡有些難過,但說出:「爸爸,我知道你對我有很多期許,但我有自己平凡的生活,我有家室,我很幸福...」此時個案也突然理解,既然他很幸福,爸爸怎能不接受呢?終究,爸爸是愛他,希望他快樂的啊...

        牌卡諮詢後,個案回饋這次探索讓他減輕了對出國的擔憂,也發現對爸爸的愧疚少了許多,也發現爸爸是可以溝通的,也敢溝通了...

奧爾觀點


  1. 有時父母會給予諸多期許,是因為自己也努力做好做滿。不婉拒,父母不會知道你有困難,於是給更多期待。如此惡性循環。
  2. 生涯選擇是某些兒女成長要和父母之間要磨合的議題,長大是需要超越罪惡感的,父母也是在兒女表達自我的過程裡修正期待。
  3. 「過得幸福」是大多數親子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兩個自我的戰爭

(經個案同意PO出,已隱藏或置換其背景資料)

兩個互相遙望的自我

        這次的個案滿特別的,帶著焦躁的神情說他常會冒出「想要惹火別人」,或者是「別人會背叛他」的想法,自述如此的經驗也極少,他很明白知道這些想法都是不符合現實的,他實際的情況是他的行為很普通,而別人答應幫忙的事也不會拒絕。他的腦袋裡總是重複跑出一些惱人的想法但又知道不真實,可說是兩個自我的戰爭,煩惱於焉產生...

        奧爾首先請他抽牌表示他的內在情況(下圖),經過引導後,說出自己在用顏料抹著玻璃,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奧爾詮釋了他的內在分裂出兩個自我。

解放憂鬱的自我

        右上圖代表著他合理的自我,可以明白生命的美好,和與伴侶在一塊的幸福感。
        
        左上圖代表著他想解放的自我,掩面憂鬱的人就是他自己,但他告訴奧爾:「我喜歡這憂鬱,代表著你們都不瞭解我的驕傲。」他回想自己的學業表現輸給那些從小有資源又聰明的同儕,他總不是比不過那些天龍人,非常嘔氣。他出身在資源不多的家庭,也沒有特別聰穎的頭腦,但憑著苦讀,讓他可以進一流學府一流科系,雖然不是系上頂尖者,但那份不輸人的努力,已經可以讓他驕傲,他克竟全功已無愧於心,沒什麼人比他努力了...
        
        說到這裡,個案眼眶濕了,他終於可以為自己的努力而驕傲,而不是看到別人的好命而怨嘆...
        而當他可以欣賞自己時,他感覺那張掩面圖的手可以放下,腰桿可以挺直,代表需要解放的自己真的被解放,個案還可以讓代表兩個自我的牌靠近,靠近以後,他發現更能感受到合理的自我的幸福,下圖那個孩子在玻璃門的外面,找到了玻璃門裡面的一群朋友,到公園裡遊玩,很幸福歡樂的樣子...
        
        說到此,原本焦躁的神情變得柔和了起來,取而代之的是感動,他發現自己現實生活裡可以對討厭的人有一份欣賞。

       牌卡諮詢就是如此有趣的媒材,沒用牌卡,很難迅速得知他的煩惱來自於比較之心,更難幫助個案自己從關注他人的優秀轉而欣賞自己的努力,這份欣賞,原本就存在他的心裡,奧爾只是把他勾出來而已。


奧爾觀點

  1. 每個人心中都有好幾個自我,討厭自己就越容易分裂自我。以此個案來說,原本他討厭自己用盡全力比不上別人,如此的感覺可能連帶影響人際關係而不自知。
  2. 一山還有一山高,「比較之心」不會帶給我們幸福。能夠欣賞自己,幸福就在我們身邊。當人感覺幸福,覺得我好你也好,自然人際關係會好起來。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我是否不適合從事助人工作?

經典問題:我是否不適合從事助人工作

  奧爾以前在研究所時期,曾經停下來思考:「我是否不適合從事助人工作?」
  尤其諮商所要花3~4年畢業,這投資甚鉅,常常需要思考從事這工作值不值得?
不過和所上的學生討論過,這幾乎是每個研究生都會思索的問題了,沒想到有如此的普遍性。

  當時的奧爾,也沒有確切的答案,走一步算一步,歷經畢業論文、考證照、從事專職工作、轉為自由工作者,每個時期心理都有不同的答案,慶幸的是,我越來越能肯定回答:我算是適合的。

  尤其當今日奧爾接觸更多療癒者後,觀察到更多廣義的助人工作者(心理、社工、精神科醫師、身心靈工作者等)的學習過程和表現,我覺得念諮商所,就算花了4年畢業,也不是壞事。

  何以這麼說?

  從事助人工作,不是只有增加理論和技術而已,更重要的是處理個人議題以免在工作中造成阻礙,但是個人議題不是三兩個月可完成,遠比學習理論和技術困難得多,把個人議題處理到一個程度,才能在幫助個案上更有效能。

  奧爾看到某些助人工作者,短期學完一個法門即畢業,但尚未處理好個人議題,就直接上路要療癒他人,從「個案」一躍而成「老師」,但因個人議題而有某些盲點,幫助不了個案,甚至是不自覺拿個案滿足自己被療癒的需求,最明顯的就是頻頻在個案身上看到自己的議題,很努力去療癒「別人」,但效果有限,工作表現自然差強人意。其實,他們最需要的是自己去當個案,好好療癒自己。然而,當他們已經擁有了助人工作者的頭銜時,多半在求助上有更大的擔憂(天啊,我自己就是老師還可以有問題嗎?可以暴露問題給人知道嗎?)跨越了這層面子的問題後,可能還在受幫助的過程會一一阻擋對方幫助他們的努力,例如「你說的愛自己我都知道」、「我明白人生就是學習的旅程啊!」、「我了解要為自己的問題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如果他們真的「明白」了,就不會困擾了,實際上他們說的明白,往往是腦的明白而非心的明白。學得越多,越會防衛。沒有辦法好好當個案,更難得到幫助。簡單來說,就是該當個案時卻當療癒師,該當療癒師卻成為個案。

懷疑帶來覺察與精進

      回到「念四年為何是好事」的主題。

         四年,是從個案變成療癒者的過程,有足夠的時間去檢視連自己的問題都還沒處理好怎麼幫助別人?我這個狀態會會不適合做助人工作者嗎?會不會害到個案呢?真是太好的問題了!表示你發現自己有所不足,有四年的時間,可以處理自己的個人議題再當助人工作者。要處理到清潔溜溜嗎?錯,那是完美主義,處理到「夠好就好」,有些限制是必然存在的,只要那些限制不至於影響到處遇每個個案,或者是承認自己接不了某些類型的個案,那便足矣,就適合當助人工作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