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發文談到心理諮商的的建議價為1,600元,卻快成天花板,我提出的可能原因是【不尊重專業】,就如同其他專業不被尊重一樣,有人贊同,但也有同行網友提出其他的看法:民眾不願付該價格,未必是不尊重,也可能是【不理解】。試問有幾個人知道心理諮商在作什麼呢?能獲得什麼幫助呢?心理師一直說這是專業專業,但民眾不理解又沒學過心理諮商,不知道這是什麼專業,幹嘛用金錢尊重你?
感謝網友提供不同的觀點,讓我可以納入其他的視角。
一般人會覺得貴,的確可能有一個原因是不明白諮商可以提供什麼樣超過1600元的幫助。因為別人不付該價格,就說你不尊重我,可能也是一種對民眾的不理解。再者,心理諮商的工作模式也略為特殊,通常晤談次數相對多一點,有的人會到兩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相對於其他如宗教或是身心靈助人工作,可能次數多,總收費更多之類的...
不理解心理諮商作什麼?又不清楚效果?如果談了某一次不一定感受到效果?幹嘛要付建議價呢?心理師和民眾的理解落差,就會造成雙方價格談不攏的現象。這些的確是目前出現的困境。
這樣的困境如何解決呢?網友也很務實地說出:【讓社會看到我們】、【行銷】、【讓個案感受到用心和專業度】...等寶貴的意見。畢竟專業跟民眾之間的距離需要逐步拉近,而我也同意心理師要更主動讓民眾看見我們在作什麼,可以提供什麼,沒聽過心理諮商的人可以認識心理諮商?聽過心理諮商的人知道可能會獲得什麼效果。經驗諮商的民眾,可以溝通對諮商的認識和期待,真的體驗到和感受到心理諮商的好處。當這個風氣比較盛以後,評估諮商帶來的好處和衡量經濟能力,才有可能願意付出建議價格。理解以後,尊重自然會慢慢提升,談更高的價格比較合情合理,建立個人品牌和提高收費就更可能實現。
感謝網友的意見提供,開展了更多工作與民眾的聯結和理解,與各位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