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給想從事助人工作的人

  奧爾做個案和開課不時會遇到某些人的志願是--成為「心靈老師」(你也可以自行代換成心理師、精神科醫師、NLP執行師、宗教人士、家族排列師、命理師...等各種助人工作者)。
  願意發大願助人是很好。但,請記得要先調理心性,成為一個能自我滿足的人,超越期待他人滿足自己的階段。意思是你能陪伴自己、搞懂自己、肯定自己、愛自己、成為自己...等等,不會強求別人陪伴你、懂你、肯定你、無條件愛你、允許你做自己。
  助人工作者這條路並不好走。難不是在於面對個案,而是真實面對自己。
  你能走多遠,個案才能走多遠;你先能真實面對自我,才可能引導個案面對自我。你幫不了某些個案,往往源自於他有你內在未療癒的傷口。
  認識我的人,常說我很真誠面對自己,表達可以很清晰,面對挑戰也不易動搖,自我了解夠深入,觀察很敏銳,也可以展現工作上的自信,也有個人風格,以為我從以前就是這樣。
  然而10多年前的我,並不是這樣的。當年的我,自卑、害怕說話、害怕被討厭、深信自己的想法感受都是錯的,是系上的邊緣人。大學畢業時,都還沒去唱過一次KTV(七年級這樣真的滿扯)。當年認識我的人現在見到我都覺得判若兩人。
  從19歲那年起,我陸續接受過好幾年的個別諮商、參加數十場工作坊、閱讀無數本心理成長書籍、體驗過牌卡、催眠、家族排列,還參加多場成長團體,至今10多年,才蛻變成今日的我。連我的父母都難以置信。而至今,我依然在自我探索與蛻變中。
  這一切沒有文字上看起來那麼簡單,我走過的幽谷和掙扎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這些蛻變結果動人,但過程可一點也不浪漫。
  而最近聽說某些心靈老師,和學生互動上有些不當的行為,例如遇到學員提出不同意見時就發脾氣,一直要學員認同自己看法,讓學生予取予求,害怕被學員討厭...等。其實我懂這些是個人議題在作祟。然而這些人都已到了「心靈老師」的位置,礙於自己已經是老師的包袱,要上哪接受療癒呢?要到哪去上課呢? 還有某些助人工作者,私下告訴我要是沒有進入這行業就好了,因為現在要求助很難找到不認識的人。
  我想說的是:成為心靈老師以前,請先把自己療癒到一個程度,成為老師後也要持續自我探索和學習,成長是一輩子的事,也不要害怕求助。另外,保有謙卑,生命浩瀚無涯,永遠有值得學習之處。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為何「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不少迴響,這戲劇在台灣社會內部引起了一些討論和反思。劇中寫實地演出許多人的青少年時期的父母,「我當年欠缺什麼所以別讓你重蹈覆轍」、「我是為了你好」、「你以後會感謝我」、「你還小你不懂」,所以「你的生活得接受我的安排」。弄得好像孩子成了父母的附屬品,要連同父母的失落一起補償。這種你我界線不清的情況,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自信心難以建立。這通常都是「以愛之名」來實踐。相信父母的想法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愛父母就要聽從父母而(否定自己)」。我想這齣劇有多紅,就表示被父母否定自我而受傷的經驗有多普遍。(這劇在日本也成為熱門劇,算是東亞流行病嗎XD)這樣的父母,要承認孩子的意志有他的道理,可以犯錯或讓遠路,甚至自己可能也有不對,是有極大的困難的。


     從心理治療觀點來看,「角色固著」是心理困擾的來源。

    「我是父母,我一定要保護孩子。」
    「我要把最好的一切給孩子。」

       這些角色信念反而造成關係上的緊張。因為這假設了「孩子一定是無知弱者」、「父母是全知強者」、「父母最好的一切,孩子也覺得最好」。這些信念未必符合事實,更沒有孩子喜歡被父母這樣看待。

        有時把孩子想成是別人的孩子,單單純純地當自己和他們就是人而已。可以跳脫「我是父母」的枷鎖。親子相處時有更多的彈性。孩子可能有其道理,父母有一些盲點,父母自認為好而孩子不一定覺得好。


        這劇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來自於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的詩集,與各位共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只是透過你來到世上,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你好比一把弓,
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欣然屈服在神的手中吧,
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
也愛那穩定的弓。

--卡里 紀伯倫(Kahlil Gibran)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NLP「沒有失敗,只有回饋」

  NLP(神經語言程式學)整合了好幾種心理學理論的觀點,如同各種心理諮商理論一樣,都有其人性觀。其中我特別喜歡這個人性觀--「沒有失敗,只有回饋」。
  你是否害怕失敗呢?或許沒有所謂的失敗,所有結果都只是一個回饋,告訴你行不行得通,而結果就算無效,可以去瞭解為何無效,或者至少知道這行不通,就換方法。山不轉路轉。
  我高中時,打電玩遊戲洛克人X時(現在還有人知道這個嗎?),面對某個關卡有好幾條路,走某條路就輸了了,當時我姊問我:「這樣不是白費力氣嗎?」我說:「起碼知道這條路是死路一條,下次就走別的路就好了~」我姊說:「很樂觀啊~」後來回想起來這就是沒有失敗只有回饋的意思,當時真的失敗也毫無挫折感,因為感覺學到避開錯誤。
  當年我20多歲工作不夠成熟時,總因為晤談中的施展的作為沒效,然後很挫折感。當我明白NLP這概念後,無論使用任何技術或理論,都是把個案的反應視為回饋,沒效就去理解為何,然後增加了我對個案的瞭解,提醒我要換個方法了。無論使用任何技術是否有效,個案的反應,都是有意義的可以從個案的反應更深入了解他們。
  NLP:「沒有失敗,只有回饋。」感謝這句話讓我從此很少為個案的反應患得患失,幫助我鼓勵自己,很少挫折沮喪。
  心理工作不就是這樣嗎?或許說,人生很多情況,不也是這樣嗎?

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分屍案可怕,但恐慌擴張也很可怕。

       半個月來三件關係暴力案件躍上新聞版面。讓民眾又大嘆台灣到底怎麼了?分手、拒絕竟然可以引殺機。這種案件聳動慘忍,超乎日常的想像,會讓人有種安全感被撕裂的感覺。連拒絕分手都可能被分屍?拒絕強暴會死?社會病了?看了就模仿都不會想?那個誰和殺人犯有類似的背景,他會不會是下一個?

       這樣聳動嗜血的訊息轟炸之下,大眾不免恐慌,而某些恐慌會讓社會更糟,我想分享我的一些觀察與提醒。

一、小心標籤化


       每每發生這種震驚社會的殺人案件,大眾總是要問:「為什麼要做這種事?」然後發狂蒐集行為人的各種標籤。要大家小心「他們」?看到網路有人會罵:台男不意外、台女活該、運動的人就是火爆、行為人參加什麼活動或團體...看到這我也是醉了。

       標籤,是給自己一份安心的解釋,知道那些人是我要防範的?想安心立意尚可,然標籤不可亂貼。貼標籤真的只會讓彼此怕錯人,被誤會。

        有更多男生被拒絕時是摸摸鼻子走人,有更多女生拒絕別人時不會被殺,很多運動的人並不行使暴力(就連摔角選手也極少在比賽外摔角)。

        人類面對在未知的恐懼時,對於解釋總是「寧爛勿缺」。我明白找殺人犯有什麼標籤,需要尋找到一些可預測解釋恐怖情人的方式,好讓自己可以有點控制感和安心,

         從行為人身上尋找背景資料的標籤是最廉價迅速的方法。然而這種標籤並不是很科學的方式,反而造成了標籤者之間的誤解和仇恨。只因為行為人有「打電動」、「運動教練」等標籤,就貼標籤愛打電動愛運動的人會殺人,要防範他們,真的太武斷。你怎麼知道是打電動或運動習慣造成的?你去看看其他有更多打電動和運動的人不是恐怖情人,迷思就破了。


        更諷刺地破解這種標籤的方式是:100%的關係暴力行為人,都受過義務教育、每天會吃飯跟睡覺,絕對都會呼吸。那你要遠離受過教育、吃飯睡覺呼吸的人嗎?還是你是恐怖情人?
        那麼真要找到關係暴力的原因,要用科學一點的方式,去比較行為人與一般人的身心有何極大的差異,或者是訪談行為人,深入了解他們的起心動念。


二、「模仿效應」不盡然能解釋暴力行為,潛藏的認知更重要


        說真的我不是多贊成「模仿效應」這種說法,這詞假定了人看了什麼就學起來,好像都不經「思考」。事實上,從觀察到採取行為之間,還涉及了「認知」,看到有人自殺就想自殺,看到有人殺人就想殺人。這多半是內在「已經」有自傷傷人的因子,再看到媒體渲染時會「喚醒」這因子。(我好想死,看到有人因為跟我一樣的痛苦已經去死了,我好像也可以走了)。
       當年捷運隨機殺人案,媒體鋪天蓋地報導,你被這麼多消息轟炸,你就會想去街上殺人嗎?通常不會,當時有人「模仿」,事後的訪談往往都提到「他可以理解殺人犯的心情」之類。看到了嗎?模仿者是本身就有這毀滅因子,才可認同對方,產生行為。你看到名人自殺,為什麼就不會想死?就是因為你的認知裡,沒有自殺的因子。

        同理,華山案這個被拒殺人這檔子事,不盡然是模仿效應,何況截至目前的新聞裡,兇嫌也沒說過是模仿。

      既然這些自殺殺人的因子,在犯案前就長存於行為人的心了?前面這些年以來他是否有機會求助呢?這個社會對每個人是否有足夠的關懷呢? 這是我們社會要共同留意的地方,也是性別平等、感情教育可以多著墨的地方。

       我比較不說模仿效應,實在是不希望讓大眾認為「大家看到殺人案件會更想殺人」似乎大家「不會」思考判斷,這種認知更恐怖。說真的,看一堆名偵探柯南殺人案,真的會想殺人嗎?

三、請對台灣社會保有一點點信心


        你是否有台灣殺人案越來越多?分手殺人、隨機殺人、搶奪殺人、家暴致死這些案件很容易冒出在你腦海中,你產生了「這社會怎麼了」的感嘆呢?

       但殺人真得越來越多嗎?治安越來越差嗎? 這一樣需要科學一點的證據來檢驗。所以,請服用這篇:


         從以上的文章顯示,重傷、暴力案件變少了。那麼,為何我們會產生現在社會「越來越亂」的感覺呢?

答案可能是:渲染。

        其實從全台灣來統計,每週都可能有分手暴力、家暴、殺人事件的發生不騙你,你去問警政、法律、社工、家暴防治中心人員),只是大部分你不知道有發生,就算案件變少了你還是不知道。而媒體找到一件分屍聳動案大肆報導時,民眾就有會有倍增的錯覺,然後過幾天再找幾件重傷案件,讀者會產生又來了都是這樣的錯覺。每當你想到治安如何時,你容易搜尋到記憶中印象深刻的案件(渲染就是再加深記憶),活得越久記得的案子越多,就會產生治安越來越敗壞的感覺。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可用性法則」(availability heuristic),意即印象深刻或容易聯想到的事情,就覺得那些事情經常發生。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吸引力法則是真的嗎?

你問我這個心理師相不相信有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
(意即你想什麼就吸引到什麼)

我信。

內心匱乏的人,錢不會來或留不住。
不愛自己的人,找到不愛自己的伴侶或趕走愛自己的人。
覺得活著就好不用品質的人,生活真的只是爛活一通,活得不漂亮。


那麼你可能想問,那我現在開始就想自己會有錢、有人愛我、生活很幸福,是不是就會把財富、好伴侶、幸福全都吸過來呢?


奧爾回答:「不一定,因為一堆人只是改變語言而已,結果還是一樣。」


「為何?」

我相信,真正產生吸引力的,是你的「潛意識的思考」,若你內心深處覺得自己匱乏、沒人愛、爛活就好,光是改變意識的語言,效果很有限,而潛意識訊息依然在你的生活中顯化。有時我反而覺得這樣的個案更難做,因為他滿口「我一定做得到!」、「我一定會有錢」、「我立馬會遇到真命天子/天女」,卻沒覺察到常常這樣【精神喊話】,其實是內心不相信


而宇宙,會先顯化你的潛意識的匱乏。



若希望把你想要的都吸引過來,請真心去:

  1. 感受自己值得獲得
  2. 你多麼想要
  3. 得到以後的感動。

給個提示,用心比用頭腦更接近潛意識。


這樣你懂自己的願望為何不成功了嗎?
又或者說,現在的生活現況才反映你的潛意識訊息?你其實並不相信自己會得到想要的。
這在心理學上,也類似於「自驗預言」:你預期自己的未來如何,還真的未來會上演相同的結果。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催眠溝通須知

請先詳閱此須知,再行預約催眠

收費:每次80分鐘收費3,000元。
地點:實體在桃園市蘆竹區,或者可以線上視訊進行,預約繳費後會email告知確切地址或連結。
對象:目前僅開放【奧爾老師的任一課程舊生】或舊生介紹的催眠預約。老師有舊生資料可查核。不開放不認識的人預約。

預約方式:
  1. 請務必至少3天前預約,請FB訊息「奧爾的智慧樹屋」或email至owlboulevard@gmail.com,內文告知「姓名」、上過的「課程名稱」、至少「兩個預約時段」。
  2. 討論好時段,老師將盡快會回覆您預約表。若查無舊生資料,不接受預約。

催眠是什麼?

  • 內在探索的過程
  • 注意力集中的過程
  • 解決自身困擾的一種途徑
  • 開發直覺與潛能的方法
  • 與潛意識溝通,挖掘智慧的方法。
  • 一種合作過程

催眠不是什麼?

  • 不是睡眠,很清醒保有意識。催眠中當事人可以和催眠師對話。
  • 不是控制心智,而是合作過程,當事人可以拒絕回答問題或指令,也可提出不同於催眠師的意見,不會做出不想做的事,只能做到想做的事。

催眠會不會醒不來?

  • 催眠時一直都保有意識,可以隨時睜開眼睛也可容易被喚回。
  • 從古至今世上這麼多人接受過催眠,還沒有人回不來的。
  • 你還需要回來上廁所、吃飯、陪家人,所以一定會回來的。

催眠和我在電視、電影上看到的催眠有什麼不同?

  • 電影為求戲劇性,總是要安排刻版的催眠引導(如盯著我的懷錶、看著我的眼睛),事實上催眠是無法要求當事人做不同意的事的,催眠引導也很多種。我沒有懷錶讓你盯著,你看著我的眼睛我會笑場反而妨礙催眠進行。
  • 電視電影中的催眠多和真實的催眠不同,就像影集中的戰爭、戀愛、主角威能、飛車追逐一樣多半是假的,當你相信戲劇中的假催眠,你才是被催眠了。

怎麼知道自己進入催眠?

  • 每個人進入催眠的體驗大不相同,有的人很清醒,有的人以為自己睡著,有的人看到畫面,有的人只是感覺到某個情境、有的人身歷其境,有的人就是閃過幾個畫面和聲音,個別差異很大。
  • 基本上順著引導探索內在,發現分心時再回到內在,專心對話,自然就進入催眠了探索自己遠比關注是否進入催眠重要。
  • 專注對話和探索自己,自然就可進入催眠了。如果要深入了解什麼是催眠,可能不適合在此討論,而是你要去讀數本書和上數萬元的催眠課程。

我親友很痛苦,我可以帶他們來催眠,然後我在旁邊看嗎?

  • 不可以。你可以請他們看我的部落格,鼓勵來談,但預約請讓他們自己做,請尊重他們何時預約。個案要預約各種療癒工作,都是需要掙扎一段時間的。
  • 我明白你很關心他們,然而再好的親友都需要隱私,基於職業倫理,我不同意旁人在場,也不便向你說明他們的催眠內容。

我以前接受過催眠,但我看到的都是想像啊?這還是催眠嗎?

  • 想像是催眠的一部分,能想像表示您已經進入淺層的催眠狀態。有的人連想像都無法,你已經不錯了。
  • 有的人看到、聽到或感覺到的經驗,是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這不是主動建構的想像,這種體驗很有意義也很有幫助。
  • 有的人是想像,主動建構出經驗來,但就算是想像,為何選擇這樣想,而不是那樣想,本身就是有意義,可被探索的,有蘊含潛意識意義。

每個人都可以被催眠嗎?

  • 每個人進入催眠的速度和深淺不一,多數人經過學習、練習都可以漸漸進入催眠。有的人需要經驗好幾次才能進入催眠。坊間有些催眠引導詞與CD,在家先練習也會有助於幫助進入催眠的速度。本人不能保證第一次晤談就可以進入深度的催眠,但通常隨著催眠次數,接受催眠能力會有一些提昇。
  • 所有的催眠多少都是自我催眠,所以當你願意催眠自己時,運用別人的引導會更容易進入催眠。

我的困擾可以催眠 1次就解決嗎?

  • 多數不會1次解決。不同的人、特質和困擾會需要不同次數的催眠來協助,難以事前預測幾次可解決。當事人會願意談的問題都是經年累月形成而持續,所以透過催眠來處理有可能數次。想處理好個人議題,準備進行3次催眠是比較合理的次數。

什麼人不適合催眠呢?

  • 意圖改變他人而非改變自己者。有的人身處困擾但認為問題發生在別人身上,但有問題的人不一定願意被協助,此時感到不舒服的人可以先來尋求協助,處理自己的不舒服。
  • 認定唯有催眠才能改變自己者: 光是催眠不會改變人,而是當事人在催眠中願意調整心念。請先開放心胸,接受各種不同看法和可能。
  • 認定催眠是洗腦控制:催眠還是保有思考判斷能力,是主動與合作的過程。
  • 欠缺表達和覺察能力者:建議可藉此機會練習細細覺察與表達你的內在狀態。
  • 期待1次催眠就解決問題者。請先設定現實的期待,建議可以從關注一點點小改變開始,而非現實與理想的距離。
  • 認定催眠只是在找上輩子欠債欠情欠財,這輩子的痛苦只是還債還情還財。冤冤相報何時能了,建議試著了解「生命是一連串學習的歷程」。
  • 試過各種療癒法都沒效,認定唯有催眠適合者: 試過許多療癒方法都沒效,認為只有催眠才可以改變他們。所有的療癒方法最終都是自己改變自己。把改變的責任全放在任何療癒法包含催眠是不會有效的。
  • 認定催眠看到的只是想像,而想像沒有用: 想像是催眠的一部分,想像(意象)練習在運動界可夯呢,心理學更有所謂想像療法,想像力的範圍是你能改變的範圍。
  • 希望催眠流程、場地和工作模式都要和自己想的一樣。--> 請你尊重老師的流程、場地和工作模式,不能接受請找其他適合老師。
以下為最常見的錯誤期待,若堅持此期待請勿預約。
  • 我看書看影片感覺催眠很神,想體驗看看那樣的過程--> 常常體驗後你發現催眠跟你認為的不一樣,請帶著開放的心胸接受不同可能。
  • 期待催眠過程可以像書籍或電影那般進入另外一個真假難辨的世界還回不來:那些都是誇大戲劇效果或是罕見特例,每個人都催眠狀態不同,多數人不至於那樣誇張
  • 催眠中看到畫面,覺得是想像不是催眠;沒看到畫面,認為不是催眠;結束後記得過程覺得太清醒不是催眠;不記得過程認為是睡眠不是催眠-->以上這種人永不覺得是自己被催眠,但全都是催眠效果。

給以前被其他老師催眠的人的話
  •  以前找過催眠但我無法進入催眠-->原因很多,可能真的是沒進入催眠,但多數是沒進入你以為的催眠,請重新建立好對催眠的觀點。
  • 我只想知道跟某人的前世關係-->知道以後要如何呢?你希望如何處理今生的關係呢?有這種想法者請先建立正確觀點再來預約,否則很可能失望,效果也差。

前世回溯催眠的記憶是真的嗎?

  • 目前科學界尚未得到定論。但前世記憶無論真假,對今生的困擾都會有另一層的發現。這對於改變觀點、情感和行為是有效的,而有效比真實重要。至於真實性,留給科學家去探索吧!
  • 真假目前無法確認,但前世記憶多半能幫助人處理困擾,而處理困擾比探究真實重要許多。

催眠可能幫助你...

  1. 處理內心的困擾
  2. 探索自己的前世今生故事
  3. 處理恐懼
  4. 降低焦慮
  5. 探索身體症狀如頭痛、胃痛的心理意義
  6. 自我探索
對催眠溝通產生興趣嗎?,舊生務必至少三天前FB奧爾的智慧樹屋或owlboulevard@gmail.com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