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父母很盡力了

        多數人的煩惱都起源於早期的親子關係。例如捲入父母的衝突裡當夾心餅乾,變得要會他人的衝突和情緒負責,安慰其中一位父母;又例如平時父母就所各種事情焦慮,所以要當個乖巧的孩子,青少年時也不叛逆,以免父母崩潰;又例如一直受到父母的批評和嫌棄,於是變得非常自卑。
         以前我個案主要是青少年時,說實話我也偶爾也會冒出:「怎麼會有這麼父母」的想法。覺得個案的煩惱,父母有很大的責任。

         然而,隨著我從事自由工作,接到更多為人父母的個案後,我漸漸放下了對父母的批判。因為,我漸漸了解能提供一份夠好的教養,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和心理資源之上,那些資源,不是父母想要就一定可以取得的。缺乏資源會怎麼對待孩子呢?


物質資源的匱乏


  如果父親工作都很辛苦要為三餐煩惱,做勞力工作領日薪,辛辛苦苦一天卻被扣了薪水,心情很差回家,還被太太嫌棄薪水少,小孩這時候問:「爸爸問什麼別人都有智慧手機,我沒有iPhone?」,此時身心俱疲的你,能有多好的回應?辛苦操持家務照顧孩子一整天的家庭主婦,卻被先生嫌:「我工作辛苦你帶小孩簡單,還有人養,有什麼好抱怨的呢?」,這時妳沒時間生氣要去煮晚餐,孩子卻頑皮把妳辛苦炒好的菜打翻了,你又能多好的回應?不打一巴掌都不錯了。既然工作養家已經很辛苦了,有兩個以上的孩子你有時間分別好好照顧嗎?幾乎不可能,所以要長子長女管好弟弟妹妹。哪有什麼照顧所有的孩子?若是對這樣的父母直接說對待孩子要耐心、體諒、心平氣和,這些父母真的會認為缺錢累個半死,你在講什麼幹話。

心理資源的匱乏


   我同意孩子得不到愛、尊重、理解、肯定、重視、歸屬感...等精神資源,會容易產生困擾。但父母為何給不出呢?因為他們也沒有得到,又沒學習自己給自己。他們可能也是被父母否定、羞辱、輕蔑...等等對待的。他們沒有得到的東西,若是沒有覺察改變,學會自己給自己,是不可能給你的。所以,在我的工作裡面,常發現孩子抱怨父母沒給他族愛的愛,但父母也是得不到祖父母的足夠的愛,同樣的問題代代相傳。若是怪罪父母不能好好待孩子,他們也會反問怎麼做?我從小也是這樣啊~

父母都很盡力了

        
        就我所做的父母個案裡,每個父母都盡力了,都試圖給予孩子他所有的。那些旁人看來對待孩子不好的父母,其實他們的資源就是貧乏,這已經是他們所有能付出的了。同樣的,我們當了父母,如果資源就是匱乏,就算盡力,也是有所不足的。

跳脫受害者,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父母對我不好,所以我現在個性才如此」,請你遲早要跳脫這種「受害者」的思維,只有兒童和青少年心智基礎未足,經濟尚未獨立,才有這種特權說父母,成年後,要為自己的個性負責。父母對我不好,我可以對我自己好,或是尋求對我夠好的人際關係,再不然尋求各種療癒工作,覺察改變。


        你想想看,如果有一個人個性差惹火你,或者是殺人放火,當官貪汙腐化,然後說都是我父母對我不好我個性才差;都是我忍受父母太多,所以有人敢惹我我就打他;因為我小時候太窮長大有機會要撈錢。這種話聽來如何?是不負責任的!也許親子關係帶給我們一些傷痕,但療傷止痛就是我們自己的責任,責備他們,並不會減輕傷痛,自行敷藥,才會好起來。他們可能也是受傷沒自行敷藥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