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助人理論的選擇(二)

         這篇繼續討論研究生對於助人理論的煩惱,我無法說什麼理論最適合你,最紅的不一定適合你,最冷門的可能適合你。但我可以提供一些tips,不妨參考看看。

        我工作數年後體驗到,每個當事人對理論的反應敏感度真的不同。有的個案真的從當下認知的調整就很好作,有的非得去追溯過往並解開衝突背後的壓抑經驗不可,有的個案從情緒紓解後就能自癒,有的個案需要從治療關係中獲得新的互動經驗...在各種理論取向的書籍裡,都會寫一些在別的理論取向治療無效,跑來這個取向產生了神奇療效的故事,但不會寫從這個取向得不到幫助,跑去其他取向有效的故事。現在我懂了(笑)。

回到自己的理論

說到這裡,研究生可能更困惑該怎麼選,我認為要回到「自己的理論」。

  「自己的理論」意思不是叫你一定要自立門派,而是從你的生命經驗中去回顧和整理,你認為:「人性是如何?」「人為何變或不變?」「改變的機轉是什麼?」「你生命中的轉捩點是如何發生的?用什麼理論解釋最貼切?」這是每個人親身經驗過的,都有屬於自己的理論,你可以在各種大師的理論中,選擇「契合」自己生命經驗的,千萬不要選自己難以置信或理解的。因為當那個理論對你有效,你比較容易操作在別人的身上。你可能發現好幾個理論都很適合你,就多深入學習那幾個,於是你折衷取向。你可能發現你完全和某一理論契合,於是你成為單一取向。這沒有好壞,你只是把你自己的在地知識理論化,並運用自如。

成為自己

  我們累積著過去的經驗,練就出自己的特質和氣息。每個人的特質都有其適合的技術,善解人意的人很適合使用同理心的技術,好奇心強的人擅長探索,注重因果和連結的人適合使用詮釋的技術,容易找到不一致的人適合面質...等等。隨著我執業的經驗裡,我越來越發現助人工作者要成為自己,每個人有資源可以發展成擅長的助人方法,也有學起來特別慢的技術或取向。我們學不會不屬於自己的,學得好屬於自己的。有研究生問過:如果我這理論總是學不好怎麼辦?我都回答:「如果你找到夠好的老師,有夠認真學習,還是學不好,那表示你有其他更適合的取向。」而心理諮商的流派眾多,人才輩出,總是會發現適合自己的理論的(不怕沒東西學,只怕沒錢學XD)。而清楚自己、成為自己,就知道自己適合或不適合學什麼,可以更快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論取向而事半功倍,可能比專注在某個理論更重要。
  
         那如果你真的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論應用好了,有些個案沒有特別反應呢?就如同我這篇一開始說的,個案也是有理論適配度的,個案也要做自己。不妨轉介給其他適合他的助人者吧!我們沒辦法接所有的個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