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奧客亡國

【婦人死產,怪台北榮總醫生害的,家屬告醫生】
【孩子不聽話,家長怪學校老師沒教好】
【喝湯被燙到,怪服務生沒先行告知】
【駕駛闖紅燈被抓發脾氣,怪警察執法態度不好】
【大學生被32,怪學校沒期中考預警他】
  最近沸沸揚揚的醫療糾紛事件,又是一名奧客趕走了稀有的婦產科醫生,全民承擔後果。類似的事件在台灣常常發生,但從來也不會一面倒的支持奧客(除了長官和主管的社會錯覺,詳看全文),搞到兢兢業業的人含淚含恨離去,配合奧客的結果就是大家一起墮落。

  奧客明明佔少數,卻主宰著台灣的企業和政府,影響力僅次於政商名流,搞到基層人員累得半死。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去,囂張跋扈,好像全天下的欠他似的,而且他們的要求是神佛才能達到的境界,要求神佛下凡來服務他們。

  很好笑的是,政府和企業都極盡所能修訂所有SOP,來討好這些少數人,搞得基層什麼責任都要扛?最後品質越來越差,真的是因小失大。

  奧客對於自己負責有極大的焦慮,因為這代表他們可能【錯了】,面子掛不住了,說什麼也要找代罪羔羊。不認為自己有責任要教小孩、需要培養常識、沒有人可以保障他治療一定成功。或是一句【沒人告知】、【忘了】就算了,難道沒讀過六法全書,你就可以殺人無罪嗎?

  很多企業想要承擔他們的責任,作到以客為尊,這是完全錯誤的,把一切該作的都作,就不會被告倒了,是可能告不倒,但不勝其擾。但是這種人永遠都會不合理地推卸責任,只要你接受不合理指控,永遠都是你的錯,奧客永遠沒錯。

  你以為修訂SOP讓奧客無法鬧你會有用嗎?沒用的,因為他開大絕說【自己不知道】、【沒人告知】,找個民代開記者會就可怪你了。

  而且你修訂的那些規矩,根本檔不了奧客,反而妨礙了醫師救病人、老師教學生、員工服務客人。變得醫生要提防病人,老師沒法子教人,員工疲於奔命。整體素質下降,連好病人好孩子好客人一起受害。社會大眾現在也覺得醫生老師服務業很難幹,標準的因小失大。也或者是,他們的需求經常沒有被滿足,所以在這服務導向的社會,什麼都怪別人沒有滿足他。你接受指控,就等於給他機會推卸。

奧客之心

  奧客對於自己負責有極大的焦慮,因為這代表他們可能【錯了】,面子掛不住了,說什麼也要找代罪羔羊。不認為自己有責任要教小孩、需要培養常識、沒有人可以保障他治療一定成功。或是一句【沒人告知】、【忘了】就算了,難道沒讀過六法全書,你就可以殺人無罪嗎?這種人的罩門是拒絕,需求不能被滿足是他們最大的痛,他們處理不了只好推到別人身上,怪別人不是神。

顧客最大?不賣你最大!

  這種人的罩門是拒絕,需求不能被滿足是他們最大的痛,他們處理不了只好推到別人身上,怪別人不是神。拒絕這才會讓他們知道誰是老大,不是消費者是老大,因為有人供應,你才有得消費。沒有供給者你消費什麼?銀貨兩訖,沒誰比較大。損失幾個奧客不用擔心,政府企業心情爽,其他消費者也爽,不賣你最大。

  這幾年很明顯的,網路上開始有同理基層人員、批判奧客的情況了,這是健康的。只是現在需要落實實際的作為。或許該研議的是拒絕奧客制度,如列黑名單,不服務之類的。本來就有不賣、不醫、不配合奧客的制度。甚至要編經費或保險來告這些奧客。這和現在主流的政府和企業都想辦法討好這些人,把責任推給基層、第一線人員,是完全錯誤的。

長官主管和奧客的一搭一唱,造就基層的無比痛苦

        接受1個奧客,會趕走10個好客人和好員工,賺奧客的小錢會失去大錢。
  不知為何長官腦袋裡為何總是在想:別讓奧客不開心,能多賺一人的錢就是一個。但奧客永遠不會開心的,因為他們自己的事情管不好,才怪別人害他生活不好,這種人怎麼會開心?於是趕快先聲奪人,踩在他人頭上,就是勒索的起手式。修改SOP或加強員工訓練等作法,說穿了根本是卸責給基層嘛!既然這些長官和主管這麼厲害,他們自己去基層示範看看對付奧客。長官有一種社會錯覺:就是奧客鬧一鬧,弄上新聞,【所有人】都跟著奧客起舞怪自己,好像社會上的人都沒有判斷能力,這是真的嗎?明明一堆奧客上網取暖,反而被網友批鬥,你以為網友都很笨嗎?這次的醫糾事件,很明顯地一堆人在批判婦人,孩子在你肚子裡死的,又不是醫生一刀戳死你孩子,況且,任何醫療或檢查都沒有百分百安全的,你怪沒百分百安全?那你就是要別人當神。

證據在此:
     榮總死胎案烏龍指控!姚文智、謝維洲鞠躬道歉

拒絕奧客才是王道

  解決之道,就是拒絕,不賣你,不服務你,不滿足你的要求,反正是有限的,不為你作不合理的改變,這些奧客知道從你這裡得不到,自然會離開甚至不找你。但是,當有人投訴後你就提醒每一個客人熱湯很燙要小心,你認為沒提醒就是你的錯,那就是認同奧客的訴求,你認同奧客的無理需求,就會吸引更多奧客;你認為自己有限,不是神,奧客就不會找你,這就是吸引力法則在作用。

批判奧客已成風氣,剩下的是具體作為

  台灣社會已經開始對奧客有敏感度和批判了,現在還需要走更進一步,就是有拒絕奧客的機制,拒絕掉奧客,心情好,業績還會變好,人事流動還會下降,多棒啊。你想想看,為奧客設計的醫療,搞到醫院七大皆空,為怪獸家長設計的教育,搞到老師累死不敢教學生,明明就更沒效,讓奧客爽,就是讓全民痛苦。真希望有一天來個拒絕奧客運動,全民擁護拒絕奧客的所有行動。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母親節,不好過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又要到了。
看著餐廳和賣場主打母親節特餐特賣,
在這特別的日子裡,似乎非得對母親感謝不可,
對某些人來說,能回饋母親是快樂,
然而對另外一些人而言,母親節是個內心衝突的日子。
因為有被母親傷害的經驗,難以表達感謝,
但也很渴望可以表達善意。

康乃馨有刺

        可惜不是每個人和母親的關係夠好,而且從小到大都不太好。有的媽媽常拿小孩和別人家小孩比較,誤會小孩做錯事,責備孩子作不好,在眾人面前咒罵孩子...成年後依然有多次爭執,所以相見不如不見,這些大大小小的衝突,都留下了傷痕,這些傷害往往得不到道歉或是被遺忘,於是留在心裡,隱隱作痛,得不到道歉,還要感謝這些傷害?這很難的。

內心衝突來自於期待認同

        如果你是害怕過母親節的人,既然你的內心受傷,為何又為了這節日感到不安的?不就遠離母親,不當這節日一回事就好了嗎?有什麼好煩惱的?

        因為在母親節不有所表示,好像是不孝順的,終究,你還是渴望當個好孩子,雖然想遠離,但也想靠近,渴望得到一句肯定,摸摸頭說你是孝順的好孩子。
 
        孩子常有個魔咒是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這個魔咒還沒破除的一天,就是痛苦的一天,也是繼續當渴望認同的孩子的一天。

她可以無法溝通,但你可以理解

        重複受傷之後,孩子會怨恨母親,帶著情緒描述母親的各種缺點。的確母親也有自己的議題,她老早在生下你以前就有這個缺點了,可能是愛抱怨、焦慮、控制欲強、愛錢、愛面子、不付責任...等等。在描述這些缺點時,孩子的內心是受傷的,帶著無數的故事,都在哭喊著「妳應該用我喜歡的方式愛我」,才是愛我。

        然而,母親不一定有能力用你喜歡的方式愛你,她可能就是要用你再不減肥就會得心臟病的方式恐嚇你要運動,她可能就是用比較的方式來激勵你。他可能就是要嫌你不聽話今天才變這樣的方式來責備你。甚至狠狠傷害過你,言語或身體虐待過你,但不認錯,可能現在還要跟你要大半的薪水,不顧你生活是否夠用。

      你可以生氣,你可以悲傷,你可以遠離,你不必強迫自己立刻接納或是原諒。

終究,要找回生命的自主權

        終究我們得學會,母親就如同一般人一樣,有改不掉的缺點。我們要學會長大,不把那些以往會傷害我們的行為吃下去,她可以責備,你不必責備自己,她可以唸你,但不必照作。你可以溝通,她可以不理解。當你重生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她就如同外人般(我們對外人的期待總是比家人低),你就找回自主權了,不期待她用你喜歡的方式對待你,也不勉強自己聽話時(我們要學會尊重父母但不必聽話),關係就找到自主權了,如果可以找到雙方接受的相處方式,那更好。

       這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耗時間和心力的,用你習慣的速度,進進退退沒關係。至少,當你真的長大時,就可以不再隨母親的情緒和行為起舞,要和解也容易了一些。

       祝福各位終有一天可以過一個快樂的母親節,內心不掙扎,不矯情。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沒有無私的助人




助人終究是有自己的需求的,不一定是為了金錢和名聲,但至少為了助人後的【感覺】。
可以是醫院志工指引病人到門診,得到我很有用的貢獻感,
可以家庭主婦打點全家人的食衣住行,得到我很重要的感覺,
可以是社工員幫助了當事人解決困境,得到自己所學是有用的成就感。
可以是律師幫弱勢者打免費官司,發揮自己的正義感。

        當別人感覺生活有困難,需要幫助,而你可以提供你擁有的能力,協助別人解決困境,這是兩全其美的助人。

       但是,若有人一直聲稱為了別人好、無私的助人,卻搞到雙方不愉快,或是受助者越來越無能的情況,這種助人阻擋了他人成長的機會,並不可取。

助人本為助己


        助人本來就有私,沒什麼好愧疚的。那些聲稱無私為了別人好的助人,往往偷走了別人成長的機會,養成他人越來越依賴的習慣或是不自由的窒息感,最明顯的例子是某些全能的家庭主婦,家事、先生小孩的生活都由她管理,最後小孩啃老離不開家、先生不會用提款機,太太生病住院全家人都不會生活了。為何?因為她都覺得先生用提款機會被詐騙、小孩不會找好工作。長期把別人的學習機會都偷走了,成就自己無所不能的全能感,和被家人依賴的感覺。這樣的家庭主婦說自己的付出不求回報、不自私,我不會相信。他們都是在付出的過程裡獲得貢獻感和被需要的感覺,說穿了還是【為己】,這就是有私。但是覺察不到自己需要的助人,會造成他人的無能和依賴(什麼都給你作全交給妳了),或是生活被控制的感覺(吃什麼穿什麼都你決定,難道我不能決定嗎!)。

自認無私的助人,經常漠視他人的需要和意願,造成衝突


        受助者沒有需要,你做什麼都是多餘的,別人吃撐了你一直煮消夜,沒吃完是正常的,是你想要別人滿足你有煮飯貢獻的需要。受助者沒有被協助的意願,你的幫助不會有用,別人不想戒菸你一直耳提面命,就只是煩而已。別人想自己買喜歡的衣服,你一直要幫他買好,這是控制別人的穿著,搞不好別人根本不喜歡你挑選的衣著。這種助人其實把貢獻感放在他人需求和成長前面,看似無私實為自私。

承認有私的助人,才會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意願,產生我好你也好的感覺


        承認自己助人想獲得某種感覺,在他人需要和想要幫助時才出手。幫助迷路的人指引,或是雪中送炭,教人補魚而不只給魚吃。你得到貢獻感時,別人也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會感激,雙方感覺良好。

什麼人會一直聲稱無私的助人?


        通常他們是自己過去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但不敢承認自己的需要,於是經常投射需要到別人身上。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藉由助人來彌補自己,別人拒絕時他們會受挫,覺得自己沒有用還怪他人不感謝。不過這方向錯了,靠助人來助己,錯誤。先自助後助人,正確。

        這就像是:小時候經常餓肚子的人,長大當父母經常認為孩子沒吃飽,一直怕他餓,不停煮飯切水果。儘管小孩已經說飽了,卻不停止。因為他想餵飽的是過去的自己,想餵飽自己也很好,那就自己去吃吧,吃的時候全心享受,吃完記得感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