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父母很盡力了

        多數人的煩惱都起源於早期的親子關係。例如捲入父母的衝突裡當夾心餅乾,變得要會他人的衝突和情緒負責,安慰其中一位父母;又例如平時父母就所各種事情焦慮,所以要當個乖巧的孩子,青少年時也不叛逆,以免父母崩潰;又例如一直受到父母的批評和嫌棄,於是變得非常自卑。
         以前我個案主要是青少年時,說實話我也偶爾也會冒出:「怎麼會有這麼父母」的想法。覺得個案的煩惱,父母有很大的責任。

         然而,隨著我從事自由工作,接到更多為人父母的個案後,我漸漸放下了對父母的批判。因為,我漸漸了解能提供一份夠好的教養,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和心理資源之上,那些資源,不是父母想要就一定可以取得的。缺乏資源會怎麼對待孩子呢?


物質資源的匱乏


  如果父親工作都很辛苦要為三餐煩惱,做勞力工作領日薪,辛辛苦苦一天卻被扣了薪水,心情很差回家,還被太太嫌棄薪水少,小孩這時候問:「爸爸問什麼別人都有智慧手機,我沒有iPhone?」,此時身心俱疲的你,能有多好的回應?辛苦操持家務照顧孩子一整天的家庭主婦,卻被先生嫌:「我工作辛苦你帶小孩簡單,還有人養,有什麼好抱怨的呢?」,這時妳沒時間生氣要去煮晚餐,孩子卻頑皮把妳辛苦炒好的菜打翻了,你又能多好的回應?不打一巴掌都不錯了。既然工作養家已經很辛苦了,有兩個以上的孩子你有時間分別好好照顧嗎?幾乎不可能,所以要長子長女管好弟弟妹妹。哪有什麼照顧所有的孩子?若是對這樣的父母直接說對待孩子要耐心、體諒、心平氣和,這些父母真的會認為缺錢累個半死,你在講什麼幹話。

心理資源的匱乏


   我同意孩子得不到愛、尊重、理解、肯定、重視、歸屬感...等精神資源,會容易產生困擾。但父母為何給不出呢?因為他們也沒有得到,又沒學習自己給自己。他們可能也是被父母否定、羞辱、輕蔑...等等對待的。他們沒有得到的東西,若是沒有覺察改變,學會自己給自己,是不可能給你的。所以,在我的工作裡面,常發現孩子抱怨父母沒給他族愛的愛,但父母也是得不到祖父母的足夠的愛,同樣的問題代代相傳。若是怪罪父母不能好好待孩子,他們也會反問怎麼做?我從小也是這樣啊~

父母都很盡力了

        
        就我所做的父母個案裡,每個父母都盡力了,都試圖給予孩子他所有的。那些旁人看來對待孩子不好的父母,其實他們的資源就是貧乏,這已經是他們所有能付出的了。同樣的,我們當了父母,如果資源就是匱乏,就算盡力,也是有所不足的。

跳脫受害者,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父母對我不好,所以我現在個性才如此」,請你遲早要跳脫這種「受害者」的思維,只有兒童和青少年心智基礎未足,經濟尚未獨立,才有這種特權說父母,成年後,要為自己的個性負責。父母對我不好,我可以對我自己好,或是尋求對我夠好的人際關係,再不然尋求各種療癒工作,覺察改變。


        你想想看,如果有一個人個性差惹火你,或者是殺人放火,當官貪汙腐化,然後說都是我父母對我不好我個性才差;都是我忍受父母太多,所以有人敢惹我我就打他;因為我小時候太窮長大有機會要撈錢。這種話聽來如何?是不負責任的!也許親子關係帶給我們一些傷痕,但療傷止痛就是我們自己的責任,責備他們,並不會減輕傷痛,自行敷藥,才會好起來。他們可能也是受傷沒自行敷藥的人。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接受現在不能和解

「為什麼我都已經改進檢討以前的壞毛病,調整自己了,我和家人還是不能和解呢?」
「為什麼我什麼都做了,對方還是故我呢?」


和解本是漫漫長路


近幾年,心靈書籍漸漸提出改善原生家庭關係的終點是「和解」。愛、原諒、承認並接受、尊重...等方法,希望達到和解的結果。

奧爾也聽到許多學員在說已經盡力調整自己,但和解就是不成功,我都知道要原諒啊,我都是知道要承認並接受啊,還是沒效啊。

和解是終點,我承認。然而對某些問題嚴重的關係,從衝突到和解,中間有很長很長的一條路。

承認問題,怪罪對方,承認自己的痛苦,再衝突,再調整,有時還會倒退再循環,經過漫長的過程才可能得到和解。

以我的個案經驗來說,有時和解之路是很漫長遙遠的,不是一年半載可以做到的,有時甚至在對方死亡後才做到,甚至死亡後還不會做到。(我想起賴佩霞說已故的媽媽說:怎麼辦?我現在還是不想原諒你,下輩子我繼續當妳女兒好了XD)

接受現在還無法和解


如果這時個案說: 為什麼我不能原諒,為什麼我們不能和解?

我可能會說: 接受你現在的狀態還是在生氣,你就是不想原諒,享受一下生氣也滿爽的。和解之路漫長,無法催促,無法趕路,就是一步一腳印。一味強迫自己要和解,是對自己的暴力。有時,甚至來不及在對方活著的時候和解,可能對方死了以後才能和解,因為死了以後對方無法做出錯誤侵擾的行為了,你可以專注在對方的善意裡,如果她還活著,你們搞不好還比較難和解XD

況且,你願意和解,別人還不一定想跟你和解呢~要尊重別人的狀態。若是你想和解就要對方跟你和解,其實這是「強迫」,別人覺得更討厭。

所以,和解的漫漫長路該怎麼走呢?就照自己的速度走吧~不必逼迫自己立馬辦到,也不必逼迫別人立馬辦到,況且和解是內在的工作,是照顧自己的內在關係,也不是外在的他人要配合。內在和解可以自己做到,外在和解是需要兩人都照顧好自己,才會辦到。請別苛責自己和他人。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母親節,你是感恩?還是虧欠?

  最近看到路上一堆「慶祝母親節大特價,購物打X折!」「吃大餐一人免費!」「出遊打5折!」「還有週週抽大獎的機會,買越多,送越多~快來歡慶母親節!」

  奧爾知道許多商人鼓勵大家買份禮物送媽媽,抓住了兒女為表孝心的商機。

  慶祝母親節是好事,畢竟母親至少是給予你生命的人,不過母子(女)關係多樣情,儘管是送一份禮物、吃一份大餐,與母親一同出遊...等慶祝母親節的方式,也顯現了你們的關係,奧爾在此也想邀請你探索慶祝母親節的感覺。

        今年母親節你會送媽媽禮物嗎?
        你送禮是出於什麼樣的感覺呢?
        如果不送你會怎樣?
     
        你送禮,是因為想到媽媽時很開心,滿懷感謝,由衷感謝媽媽的付出,心甘情願想給予回饋嗎?
   


        如果是,那麼恭喜你,你的母子關係夠好,感謝毫無保留。你感受到滿滿的愛,也很放心接受愛,你會讓你感受到自己值得被愛,因為滿足而不吝分享。所以施受之間很順暢,沒什麼擔憂的。你的送禮就是出於感恩,這個情況,就算你真的無法不送禮,也沒差這一天,畢竟你們感情本來就好。母親也可體諒你有你的理由。







        又或者是你送禮,是因為有種不得不的感覺,畢竟她生養你這麼多年,虧欠這麼多,沒表示什麼好像很不孝?
        如果是這情況,可能你對於母親的感覺是矛盾的,你感受到她對你的好,但也有些互動經驗是你很不舒服的,例如比較、過度期許、容易崩潰、干涉你的生活、偏心...等等。母親節時如果沒有表示,你可能擔憂母親會說你如何不孝、不知感恩、看看她為你辛苦付出這麼多,你好像虧欠了許多,你必須送個東西表示一下。

         請注意,你怕被指責不孝,所以你才送禮,這不是感恩,因為感恩應當要出於自願。你是為了消除虧欠感而送禮,你覺得這是「你欠她的」,很抱歉這不是感恩,這是被情緒勒索的結果。(PS.情緒勒索簡單講就是用情緒迫使你做出違背心意的事)

         但你可能認為母親含辛茹苦帶大你啊,虧欠這麼多怎麼可以不感謝呢?

   但你認真想想,父母決定生下孩子,食衣住行育樂的供應是誰的責任呢?養育子女是不是父母的天職呢?雖然有時苦澀,但也有快樂的部分,應當是甜蜜的負責。
         你被生下來之後,你就是上天送給父母的禮物,父母有付出愛的機會、傳承生命的機會。他們可以看到新生命的誕生、學習、成長,本就是一種回饋了,父母養育子女並沒有誰欠誰,他們選擇生,也有天職要養。若養不起,也是百般無奈,不應該是反過來好像兒女拖累虧欠他們。

   如果你認為你虧欠父母,你不會是有自信的人,因為你認為自己成長獲得的一切是「不值得」的。但真相可能相反,當時你小,還沒能力養好自己,你「值得」夠好的養育,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愛,你獲得的一切是值得的,若想通了,你就可以脫離虧欠感,用新的角度看待母子關係。如果想到母親感覺大好,送大禮;如果感覺不太舒服,送普通一點的禮物倒也無妨了,重點是要尊重自己的感覺。

           說實話,送禮是一種省事的母親節交流,送禮比相處簡單多了。真正好的母子關係,是母親節就算不送禮,光是陪伴就很愉快的,如果陪伴媽媽會是一件幸福的事,多做吧~如果相處起來還是有些不舒服,送禮真的頗省事。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探訪心靈之屋:潛意識意象探索

探訪心靈之屋是什麼呢?

         多年前有一首歌叫做Listen to your heart(傾聽內心的聲音),不但好聽,也是心靈工作常常要人去做的事:「傾聽內心的聲音」。

  內心的聲音,就是潛意識的聲音。潛意識是有智慧的,它一直在傳達訊息,等我們聽到或看到來幫助我們。然而在熙熙攘攘的現代生活裡,我們很容易阻斷潛意識的訊息,有時反而造成生活的種種煩惱。

  沒傾聽內在聲音的話,但還有另一種方法了解自己,就是探訪心靈之屋,觀照潛意識的意象瞭解自己真正所需,因而調理潛意識、生活和思考,讓自己更愉快。

適合什麼樣的對象呢? 

         1.想多瞭解自已的人。
         2.已經瞭解了自己的頭腦,卻不了解自己的心。
         3.生活上有些煩惱想處理,想聽聽看潛意識的意見。
         4.你想體驗心靈療癒工作,不知道選擇什麼項目,
            探訪心靈之屋可以做整體生活的調理。
       
       
         那麼你可以嘗試奧爾的服務項目:探訪心靈之屋。

過程如何進行,要幾次?

        主要是談話和內在覺察,視情況有各種變化。通常一次就會探索到一個段落。
         如果有需要再探索可以再預約。

探訪心靈之屋,可能幫助我探索或改善什麼呢?

        整體生活的調整
  深度自我探索
        情緒調理
        人際關係
        伴侶關係
        遇見潛意識的智慧
        其他...

我的生活過得不好,探訪完心靈之屋我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人生要過好,重點是先覺察自己的心念和需求,然後調整心念和行動。

  探訪心靈之屋是很好的工具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和初步調整,但你依然要在生活裡還是要持續一步一腳印實踐照顧自己的行動,這樣一來多數人在一段時間後都會過得更快樂一些。

  奧爾在這裡也要提醒你,這世上沒有什麼法門只要經驗過了就幸福快樂,而是在經驗中產生覺察和行為調整,當事人才可能幸福。

體驗探訪心靈之屋前要準備什麼嗎?


  幾乎不用,因為很簡單,當天帶著對自己好奇的心情,準時到達就好了。


我想預約探訪心靈之屋,有何相關資訊呢?


收費:台中1500元/1.5小時,桃園1600/1.5小時。當面晤談前付款。
地點:台中市西區為主、桃園市平鎮區為主(預約後告知確切地址)
時間:採預約制,需借場地,務必至少提前3日預約預約後奧爾會與你確認或調整。

預約方式
  1. 填寫探訪心靈之屋申請表
  2. 奧爾會與您確認時段和地點
  3. 當日體驗心靈意象探索

PS 提醒您,探訪心靈之屋僅為心靈工作做個人探索,無法取代心理諮商或精神治療,有該需求者建議求助身心診所和醫院,謝謝!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活好」的分水嶺

       人生除了「活下去」,很重要的是「活好」。追求溫飽的活著,從食衣住行可以看出。活下去之後是否「活得漂亮」,端看是否提升內省能力,大概過了30歲是個分水嶺,可以看出一些端倪,40歲之後更是明顯到藏不住。

       不再拿父母怎麼養我做為藉口,能為自己的煩惱負起全部責任,漸漸能成為自己,體悟天命,承認唯有人無神也無魔,能感受到人我深處都有關聯與共同之處,在偌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都是別人教不來的,因為答案在自己心裡,要勤於探索發問,才會漸漸顯化和接上地氣。勇敢去要,也尊重別人拒絕。雖有些遺憾,但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程度滿足,也明白無所謂好與壞的生活,只有適合與否的生活。

      反之,若還是在討好別人,犧牲自己的需要,來讓重要的人停止生氣擔心或難過,過著「無感」的生活(不是沒感覺,而是不敢感覺)。生活只是為了活著,痛苦的活著也罷,認為都是別人害的,好像自己給人害都無責任。成天議論別人的不是,不想辦法讓自己過得好。這樣的人還會成為他人的問題,但別人也不好意思說,因為你也承受不起。

      活好之路的起點,都是內求--

      捫心自問自己現在快樂嗎?
      你還沒承認人生的哪些不快樂呢?
      你想要什麼得不到呢?
      在自己的怨恨、遺憾、後悔、疑惑去「感受」自己的痛苦,
你真的失落了,你真的受傷了,你真的不太一樣。

       質問自己「要」什麼,你最怕被拒絕的,就是你最想要的陪伴和照顧自己曾經要不到的痛苦。如果怕拒絕就不敢要,那其實是因為你不敢照顧失落。療傷後,勇敢去要,但更重要的是尊重別人可以拒絕你,也尊重別人可以討厭你,去找到可以滿足你的其他方式,更好的是自己滿足自己,那你就活好了。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承認的力量

        這篇算是奧爾的難得的自我袒露吧~但我願意分享。

        在我的生命中,有大半時間是被鼓勵(期望?)要贏、要成功、要盡力、要精益求精,而我也還算能達成。

        20多歲念大學剛開始接觸到心理諮商和自我成長工作坊,那年紀一直在探索自己,要勇於嘗試,不要設限,沒有什麼不可能....別像個老人家沒學電腦就說我學不會。


         所以,學習永遠都告訴自己什麼都可以學會,學會還可以更好,多努力就行。學習諮商也是,各種學派都去泡一泡,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學起來,若是某個學派學不好,再努力就是了...自我成長亦然,我也告訴自己什麼特質、習慣都改得掉,什麼特質都可以學會。內向也可以變外向,粗心也可以變細心....

         不過到了30多歲的現在,已經不是追求所有可能性的年紀了,反而我逐漸碰頂,這時候一直在承認各種限制、傷痛、脆弱、缺陷....

我真的有無法相處下去的人
我真的有改不掉的缺點
我真的無法影響那些人
我真的無法讓他們滿意
我真的學不會某些東西
我的過去真的就是痛苦
我真的沒有辦法
我真的受傷了
我真的不想勉強自己了
我真的有困難
那些經驗不是正常的

         當我凝視這些缺陷,觀想自己的不足後,我不再想「彌補」「消除」不足,我認了它,它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反而,我獲得了解脫感,某種喜樂的感覺由衷產生,我感覺到某種力量流入我的內心,我變得更完整了,也多了一些力量積極面對生命的課題,也多了幾分從容感和對人的寬容,我也不再需要討厭某些人,因為那些人只是有我生命課題的影子而已。

        20多歲不懂榮格的理論,30多歲的我,有了一些領悟。原來我這過程,就是認出了陰影----那些我壓抑、否認、感到不堪的部分,叫得出他們的名字,承認是自己的,我就完整了,取回力量了。

承認無能,於是有能,
承認無知,於是有知。
承認缺陷,於是完整。
承認匱乏,於是滿足。
承認傷痛,於是痊癒。
承認失敗,於是成功。


       我的生命不用完美,但求完整,承認有缺陷,會帶來力量。
       願各位都能承認逐漸找回自己不完美的那部分,重新找回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