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天生我材必有用

       
     
        想踏入助人工作的新鮮人,看到這麼多前輩、大師揮灑自如,出神入化,又有自己的風格。不少新鮮人會想要拷貝他們的做法,要求自己遇到相同情況也要如大師般的反應,修正自己的特質,這樣的學習熱情並不是錯,但如果為了仿效大師而磨滅了自己的特質,有些可惜,因為其中可能蘊藏著寶貴的資源。

        奧爾比較常聽到助人新鮮人會在這樣的修正中,發現有些作法學不來,自己的某些特質改不掉,挫折了幾次後開始懷疑:「我是不是不適合做助人工作?」。(這應該是最常出現的懷疑XD)

        關於個人特質對於助人工作的影響,我個人是覺得若略為調整,善加運用,對於工作是很有幫助的,還可以讓你成為有型的助人者,做自己者最療癒。

        很多特質都有利於做助人工作,儘管是看似不好的特質,

        八卦的人通常好奇心強,很會探索, (別小看探索這技術,這是助人過程的根本),
        善解人意的人很會做同理心...
        理性的人不容易被個案牽著鼻子走,很容易看出個案還有選擇...
        關注因果關聯的人很適合做詮釋...
        善於經營關係的人很適合做關係的溝通...
        愛找錯誤的人,很快發現矛盾,很適合做挑戰不一致...
        很會察言觀色的人很適合捕捉非語言訊息...
        很會辯證的人適合刺激個案思考...
        權威的人善用專業和信任,個案的改變會加速...
        平等的人善用協商,個案容易被賦權...
        細膩的人善於細細了解個案深層的生命故事...
        粗心的人比較容易掌握到助人過程的重點,不易迷失在細節裡...

        基本上每個人在從事助人工作以前,都發展了一些核心特質,這些特質如果能和助人工作結合好,在適當的時機中引導到有療效的方向,會更有效。反之,如果你缺乏某種特質,硬要你學相關的技術會窒礙難行,但你可以學其他適合你的技術來補足。

        多半的特質都有好的一面可以運用,當然,的確有少數特質在助人工作中會產生一些阻礙,是需要克服的,我個人覺得自卑感或是一個比較容易阻礙助人工作的特質。在我自己的專業成長過程裡,我也是花費了一段時間來克服,方法其實無他,要相信自己的特質必有用,也有些個案或議題是自己做不來的,承認有限,於是產生信心。

        從事助人工作,只要建立好對生命的正確觀點,多數的特質可以不用改,可以做自己,只要換個角度運用自己的特質來工作就行,那是上天賦予你的禮物。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助人的技法,源自心法


最近某老師聊到心理師的訓練過程,他對研究生說談到諮商理論要學的是「思考」,不是「技術」而已,因為無論每個人怎麼被訓練,最後多數人工作後都還是照自己的方式來做諮商,這不是背叛師門或偷懶,理由無他,而是自己的方式最自然,這個「自己的方式」,會摻入了學習過程裡助人者認同的人性觀、困擾起因、改變機轉等,所以諮商理論要教的是對人性更深入的「思考」,當助人者的思考加深拓寬後,自己的助人方式也會有質變。

執業數年的我,非常有感觸。我認同老師的說法,因為這和我的學習過程很符合。曾經遇過一些很有效能的老師,儘管我努力去仿效他們的技法,卻也做不出類似的效果;想循SOP用某個學派來助人,效果也不如預期。而當我有一天放下所學,用我自己的方式作助人工作後,效果卻變好了。我也覺得相當奇怪。

後來和幾位老師討論之後,我終於明白,所謂放下所學,並非真正丟掉了以前我學的東西,反而,那些自然使用出來的,是內化到我的人性觀,和我個人觀點呼應的心法,而技法就自然地出現在我的工作中。而我沒有深入理解或認同的心法與技法,其實用不太出來。

就算沒有讀研究所,每個人看人自然就有一套人性觀,一個慣用了解人性的切入點,可能是從認知、行為、情緒、關係、潛意識....等角度。學習助人理論不用把自己以前的觀點全部丟掉,反而是去尋找某些契合的理論,去擴充和深化自己的思考(心法),那麼就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自然又相對有效的工作方式了(技法)。然而持續學習有共鳴的心法,就像舊瓶子裡的酒不用倒掉,而是以此為基底,擴充和調和自己的酒。

學習助人理論和做自己,可以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