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深深深信的詐騙


        詐騙手法層出不窮,或許你身邊就有人受過騙,損失了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最近我看到這則詐騙新聞,深深感慨。

兒急匯錢給騙徒 父勸不了 怒剪卡


  被詐騙是很慘的事,但深信詐騙不疑是更慘的事。大多人聽到某人被重複詐騙時,反應通常是【怎麼這麼笨?這樣也信還執迷不悟?】


易受詐騙的人格  

       上當可能是資訊不足而上鉤,也可能是人格問題而屢屢受騙。這篇就說明一下被詐騙的人格好了,首先我要說明的受詐騙的人格問題是指【重覆會被詐騙,而且深信不疑,怎麼講道理和事前教育都沒用的那種】,就像以上那則新聞。不是一般那種【資訊不足,不曉得提款機和支票使用方式的被騙,資訊不足通常更新詐騙手法就不會上當了,這是正常的人】。就我所知,這有好幾種類型,每一型會吃的誘餌不同。這篇就講恐嚇型詐騙。

從小被威脅慣了,就習慣被恐嚇詐騙


  現在就以恐嚇型詐騙為例好了,像是說你不匯款過來你的錢都會被提光、不給我錢就殺你、或是裝警察來威脅你給錢的方式。怎麼會有人相信這種威脅呢?而且一聽就覺得不可能的威脅手法。

  這類人從小就被嚇大,父母生氣他不得不從。這類孩子(多大都是孩子)從小通常有很控制的父母,凡事都【為了他好】,食衣住行父母都要打點,孩子買自己喜歡的衣服嫌醜,吃自己喜歡的食物嫌不健康,住外面認為他不會照顧自己,出門認為都會出事,從來不讓他嘗試錯誤和思辨。(學穿衣服是要付學費的,誰不愛吃不健康的食品、第一次離家需要時間學會打理自己,出門小心安全也是要花時間的,所以年紀愈大才知道騎車要愈慢,都是需要學習的,這類父母看到孩子在學習過程不成熟都會生氣,只希望他們一次跳級到成熟的結果,但是誰不是在犯錯中學習?)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例如要讀什麼冷門科系,或是去作一些父母不懂的事情,父母通常會大發雷霆指責不孝或是極端焦慮,孩子為了父母好,放棄思考和作自己。於是錢怎麼花父母決定、從事什麼工作父母說了算、和什麼對象交往父母都有意見,這些父母打從心裡就不認為孩子有能力學會獨立,但是當孩子要在生活中作各種嘗試時父母都發脾氣,不讓他有嘗試錯誤思考成長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也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會,不敢思考,怕自己想的都是錯的,他一但思考就會被駁斥、羞辱和威脅,只要別人一生氣就怕有更嚴重的威脅,所以現在就範以為就不會再被威脅了。

思考比聽話還要恐怖


  詐騙集團打電話給這種人,只要發脾氣說要殺你,或是你的存款不匯去另一個帳戶就會全部消失,這些人都會就範,因為這些人其實不是笨,是害怕自己的有意見都是錯的,或者是害怕有意見會傷了父母的自尊心。通常這類人長大沒有思想和獨立行為,什麼都要依賴人,通常很難順利工作,某些啃老族就是這一型。他們一但被騙,又是惹來父母一陣罵,嫌他們笨不會思考,可是真正在思考時父母還是繼續貶低,認為他們不聽話不孝學壞了。不過,不聽話不就是在思考的過程?每個獨立的人都會和父母意見有些不同而不聽話,但這些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就用發脾氣威脅他們就範(你以後別踏進這房子裡、我沒你這個兒子、看我辛辛苦苦養你到這麼大、你瞧不起我、你跟別人學壞了啦),所以詐騙集團威脅他,他也會就範。下一次詐騙,依然就範。這不是智力的問題,這是個性問題和家庭問題一般人會認為這些人怎麼不思考而聽信詐騙呢?因為這類人會感覺思考比聽話還恐怖。

心病最好心藥醫


  如何解決?被詐騙的當下,我也只想得到像這則新聞剪金融卡和找其他人來說服,然後保護好自己的金融卡、支票等可詐騙財產。但根本的解決問題,我真的覺得這類人最好連同父母去作心理諮商。要從家庭互動的改變開始,這類人需要的不是打罵,需要的是從小事情上被鼓勵嘗試錯誤,和肯定他們小小的學習和成長,犯錯時可以得到一定的包容。他們需要是自己思考和行動過程的成長,不是爸媽的偉大付出,父母太偉大,小孩就太無能。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離不開的痛苦關係




【家暴受害人,常會陷入被打、疏遠、和好、再挨打的循環。】
【儘管是次要的關係,但繼續當個沒名分的小三】
【儘管經常吵架鬧分手,但對方真要分手時,苦苦哀求對方別走】
        看在一般人眼裡,這些關係都很痛苦,不曉得這些人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這麼爛的伴侶怎麼不分了算了。 看在親友眼裡,真的是又氣又不捨。

  不過這些當局者,他們在關係裡是有感受到愛的。偶爾這些伴侶會需要他們,那種被需求的感覺是很幸福的,偶爾伴侶挪出了元配不知道的時間來約會,對當局者性的需求,對當局者偶爾的好。因為這些當局者的心裡面,是超級甜蜜的。儘管被打,不被珍惜,他們還是執迷不悟,為何?

  他們深怕不被人愛、深怕沒有要,一個人的生活孤獨恐怖,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意義為何,認為自己這麼爛的人,不會有人愛的,所以,只求有不求好,有人愛就好了,有就好了,管他夠不夠好。

  若是你說還有更好的人呢?他們會說:【這麼好的人不會愛我】。

  為何有人有這樣的思想呢?
  
  這起源於愛的源頭--原生家庭。

你覺得幸福值得被你擁有嗎?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愛,然而不是每個孩子都得到足夠的愛。曾經有當事人說,她小時候對父母的印象是他們永遠都在努力工作,但是又賺不了多少錢,動不動就發脾氣,她想要爸媽哄他睡覺,或是擁抱、過生日,爸媽永遠都沒空,每天回家時,都擔心爸媽賺不到錢發脾氣。久而久之,她形成了【沒有人愛我】、【我不值得愛】的印象。長大後她遇到了一位男生,說說甜言蜜語、送送小禮物,她就高興開始交往了。一瞬間她終於得到了被愛的感覺,接下來發現這男生工作都做不久,還要她工作養她,甚至在外面有了小三,她知道了以後很傷心,但還是苦撐下去,朋友勸離但她分不開,理由是,本來我覺得這輩子沒人會和我交往,我運氣很好遇上了他,要是我們分手了,沒人會想跟我交往的。你問她為何只要一點甜言蜜語就離不開,那當然,一個認定自己得不到愛的人,只要一點甜言蜜語,就很滿足了,放掉了就再也沒有愛了,不緊抓住怎麼可以,【有痛苦的關係還比沒有關係好一點】。如果沒關係,勢必就要面臨龐大的孤獨、恐懼、空虛、憂傷...因為她不知道怎麼對自己好。

  這個當事人,無論年紀再大,還是停留在兒童的層次。那是一個渴望父母的愛的年紀,得不到幸福的關係,寧可得到痛苦的關係,總比沒有關係好,沒有關係就是無法生存。這個內在的小孩,若是沒有經過覺察改變,學會疼愛自己,寵自己。還是會被一點點的小情小愛釣上鉤,無法自拔。

老話一句,愛自己才會值得幸福


        學會了愛自己,發現了父母其實也不完美,也是一個得不到愛的小孩。學會滿足自己,對自己好,肯定自己,內在的孩童才會長大、自愛。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幸福,於是可以結束痛苦的關係,承認失去關係的痛苦,接受單身的關係,因為相信未來有幸福等著她。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乖小孩受傷最深


「我的孩子都很乖,青少年時期也都不叛逆。」
「我的孩子平常都很貼心,很少讓我擔心。」
「我每次和孩子講電話時,他說的都是好事。」
「平常孩子都很乖,怎麼會得了憂鬱症?」


曾經有不只一位乖小孩的家長家長向我訴說他的苦惱,如上所述。
就我的心理專業,光是以上這些描述,就讓我懷疑孩子是潛在的憂鬱症病人。

主見豐富的家長


  這些家長一向都很有主見,會替孩子規劃好一天的生活和生涯發展,殷殷期盼孩子按表操課、按時讀好書、考上好學校、作一份社會普遍欣賞的工作(如公務人員、老師、軍人等)...有很多的期盼,希望孩子達成。跟他們對談時,他們總是口沫橫飛,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得用心良苦,但我必須要找機會插嘴,才有機會表達我的意見。

  這些家長為了【孩子好】,替他們安排了一個【安全】的人生道路,這個孩子很特別,不會叛逆也不會讓家長擔心,通常這類的孩子能力也不差,大抵能走上父母設定的安全道路。

幸也不幸的乖孩子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正因為這些孩子的能力足以達成父母期待,有能力靜下來念書,也可以考上父母期待的學校,取得父母期待的工作,然後得了憂鬱症。有好工作好學歷,怎麼還會得憂鬱症呢?

  因為這些孩子太替父母著想,看到父母的殷殷期盼的眼神,不捨得讓父母失望,於是把父母的期待當成自己的【任務】,為完成父母願望而活。於是也不敢說出自己想要什麼做什麼工作、讀什麼科系、有什麼興趣和夢想,接著讀了一個有能力但不喜歡的科系,孩子就每天作不喜歡的事情,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人天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壓抑自己的願望,好好讀書...這種【壓抑】自己願望的過程,會持續累積痛苦,直到20多歲時,有種人生意義不知在何處,好像都為他人而活,又不敢看見父母失望的臉色,最後累了,只能停下來,好好想想,就得了憂鬱症...憂鬱症在傳達的是:【我累了,我不想按照你的方式來生活。】人的天性是想滿足自己的願望,不是完成他人的。

  你是否正為叛逆期的孩子煩惱呢?如果你孩子會叛逆,我恭喜你。因為他有想法,雖然不一定成熟或符合現實,起碼他正在思考。如果一個人17歲還在作乖孩子,達成你的願望,27歲他就會用憂鬱症來告訴你,他/她不想幹了。你懂了嗎?

  另外,通常會幫孩子安排好人生,尤其是規劃要作特定職業的父母,往往都是他生涯失敗的部分,期待孩子完成他未完成的夢想,就有一種補償的感覺。若是連孩子都不能補償他,他的失落感又再次產生,孩子怎麼捨得父母再次受苦呢?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完成父母願望的孩子,更是捨我其誰地赴湯蹈火。

  可是阿,孩子就如同你一樣,有自己的願望要達成...沒有達成,就會比你還痛苦,你還有孩子替你補償,他可是沒人替他完成啊~

自己的遺憾自己救

        我只能簡單說一句:自己的失落自己救!你達成不了,是你自己要補償;你補償不了,就要接受你生命可以不完美。你要孩子完成你的願望,他的願望就失落,你的痛苦加倍傳授給他,你的孩子比你還痛苦。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西遊記新解:你是職場裡的孫悟空嗎?

  
        西遊記是膾炙人口的小說。奇幻人物與情節,人物刻劃生動,小時候非常熱愛!

  童年時讀西遊記很有趣精彩,長大後偶然一看,發現這小說很寫實啊!根本就是典型的職場故事!

        以【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來說,就具體而微地呈現了職場的現實。在此用極簡版替各位複習這內容(想看完整版請按此):

        白骨精化身婦人給唐三藏一行人食物吃,只有孫悟空一眼認出,但餓壞的豬八戒口水直流,正想拿食物時,孫悟空一棒打死婦人,白骨精變出一個屍體偷偷跑掉。師父怪悟空殺人,悟空拿其實是癩蝦蟆和長尾蛆的食物做證據,師父半信半疑。沒飯吃很生氣的八戒說一句:那是師兄怕被罵變出的屍體。唐僧就相信八戒,緊箍咒伺候。
  白骨精再度出現,這次變身成老太婆,還是被悟空打死,又變出假屍體逃跑,唐僧又堅稱悟空殺人,再次緊箍咒懲戒。完全沒想過不殺人的悟空急著殺人可能有理由。
  第三次白骨精出現,悟空不直接打,而是讓土地神抓住白骨精再打死,屍體現出了原形還寫著白骨夫人,唐僧這下懷疑悟空說的話可信,但八戒一句:那是悟空怕處罰才變出了假屍體。這次不僅遭到緊箍咒懲罰,而且還被逐出師門。

孫悟空代表神一般的隊友,卻吃力不討好


        孫悟空足智多謀,本領高強。幾乎所有的BOSS都是他在打,功勞應該算最大,西天之旅沒他,唐僧早就被煎煮炒炸幾百遍。正因為他能力最強,所以大小事唐僧都命他去做(三打白ˊ骨精一開始連找食物這種小事都交給他),被抓要他相救,出錯也第一個懲罰他。
       這就是職場紅人的宿命,賽不賽的事都丟給他,責任最大,所有人都期待他的表現。要是沒做好,也被放大鏡檢視。這也是最容易招嫉的人物,不遭人嫉是庸才。
     
       但為什麼只有悟空有緊箍咒?

       因為他太聰明不聽話,所以要控制。多數上司喜歡下屬聽話甚於做事能力,能力太強上司就懷疑你會不會晃點他,甚至要擔心你功高震主。我只能說唐僧真的是虔誠善良,沒在到達西天之際把悟空做掉。

豬八戒代表豬一般的隊友,卻受上司信任


  為什麼豬八戒最少被懲罰?

       因為他駑鈍、貪吃又好色但很會看唐僧臉色,大家早就習慣他沒什麼貢獻了,做不好正常的,懲罰他很浪費時間。他只要偶爾打打怪、耍耍小聰明,就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就是開竅。
       職場裡面豬一般的隊友這種人只要不太白目,不會對任何人造成威脅感,還能襯托自己不是最笨的那個,何必排斥他呢?最痛苦的就是那個多勞的能者。上司也會相信笨蛋很善良不會害人,還要能者多去分擔他的辛勞,但豬下屬要誣賴或誤會他人時上司常輕信,因為相信笨蛋不騙人。但是笨蛋往往是笨到連自己在扭曲事實都不知道。

唐三藏代表愛奴才不愛人才的上司


  為什麼唐僧處於半信半疑的狀態,他都選擇相信八戒?

       因為唐僧認為笨豬八戒不會有足以騙人的聰明(真的,騙人需要智商)。反而是那本領高強的悟空,鬼靈精一定想騙人。這代表著上司普遍不信任神下屬,意見不同時被迫顯露出自己的無知、擔心被神下屬騙(因為他的能力無法分辨對錯),還擔心他們功高震主。奴才讓自己有面子,被尊重,一切都在掌控中;人才會挑戰你,你會感覺到自己的有限和無能,而且又桀敖不馴,你是要我面子往哪擺!連唐僧這樣善良單純的人,都想控制悟空。更何況是世俗職場某些愛面子跟位子的上司呢?

沙悟淨代表奉行老二哲學的隱形人


  你發現這篇西遊記新解談了這麼久都沒寫到他嗎?不只極簡版回顧沒提到沙悟淨,要你回憶整本西遊記他做了什麼還挺困難。因為他不做聰明人也不做笨蛋,低調到不引人注意像隱形人,堪稱奉行老二哲學的最佳代表!。既然沒有存在感,懲罰絕對輪不到他,若是難得有責任時,他的處理是:
  1. 大師兄,師父被妖怪抓走了。
  2. 二師兄,師父被妖怪抓走了。
  3. 大師兄,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
  4. 大師兄,師父和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
  5. 師父放心吧,大師兄會來救我們的
      超會推責任der~可是唐僧卻從來沒釘過他,連讀者都沒想到該怪他。


     很有趣的事情是,師徒四人沒有人是壞人,照樣可以上演職場鬥爭。你是職場裡的孫悟空?豬八戒?唐三藏?還是沙悟淨呢?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成功的代價

     



       事業成功是人人稱羨的【普世價值】,尤其對男人而言,成功是偉大的價值。此時,周遭有人稱讚你的成就,嫉妒你的成就,也會一直鼓勵你朝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The sky is the limit!

        奧爾在工作中認識了某些事業成功的人士,這些人都是在公司裡叱吒風雲的人物,財務能力也超過一般人,其實他們也會有焦慮,害怕自己做某些挑戰不會成功。最近奧爾遇上的這些人,我發現他們挑戰成功的機率也不低。不過,有別於其他人鼓勵他們創造記錄,對社會有貢獻,但我不會一味鼓勵他們衝衝衝。


        事業成功不是大家都想要的?奧爾為何不特別鼓勵呢?


        因為奧爾的心理健康概念中,有【平衡觀】。

         奧爾曾經擔任過生命線的志工,同時受訓的人不乏年紀較大的男性,退休以後來做志工,也漸漸把重心放回家庭,但錯過了孩子可愛的時期、叛逆的過程,現在孩子和他講不到幾句話,儘管他想主動說。但錯過太多,孩子已經不想跟他多說了。他心中有後悔,但也無奈,只能默默祝福。人生中的一切,加加減減都是相同的,你付出了時間和精力造就了事業的成功,相對的,你在家庭中的貢獻呢?你對自己健康的照顧呢?很少人兩全其美的,整天忙於事業,下班時間不固定,假日又有應酬,你能陪伴配偶和孩子嗎?你賺了很多錢,受人尊敬是沒錯,但你的孩子能領會這種【成功】嗎?在他們的眼裡,你可能只是每天很晚下班的爸爸,為了工作不來看他的運動會的爸爸,讓她一人擔起打理房子和教養小孩的老公。奧爾在做諮詢或諮商時,都會提醒當事人要考量到成功付出的代價,最常見的就是家庭,他看到自己的事業很辛苦很成功,沒看見成功男人背後那個含辛茹苦的女人,沒看到彷彿是單親的孩子,只跟媽媽有話聊,跟爸爸一句話都不想講。你覺得這樣的犧牲值得嗎?

        所以奧爾強調【平衡觀】,男人成功過度,家庭不能顧;女人相夫教子伺候公婆過度,事業不能發展,自我不能照顧。健康的人,應該是相對平衡的。人生走到後期時,多半人會有遺憾,這遺憾往往是來自於過度追求某個東西而付出的代價,所以我總是站在平衡的角度,提醒忽略了什麼,不建議只顧一個層面。以成功男人的例子來說,我通常會建議你可以不聽你太太的話,但你要尊重她的意見,重視她的想法,因為你們是一個家庭,不能一切由你做主,因為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家,這是不平衡的狀況(而且滿多男人事業成功會聽不進太太的意見)。當然,我只是盡提醒的義務,如果當事人覺得他寧可這樣選擇,我還是尊重的。當你發現了自己重視什麼和忽略什麼,通常會做新決定,不一定是平衡的決定,但起碼是願意負責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