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不少迴響,這戲劇在台灣社會內部引起了一些討論和反思。劇中寫實地演出許多人的青少年時期的父母,「我當年欠缺什麼所以別讓你重蹈覆轍」、「我是為了你好」、「你以後會感謝我」、「你還小你不懂」,所以「你的生活得接受我的安排」。弄得好像孩子成了父母的附屬品,要連同父母的失落一起補償。這種你我界線不清的情況,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自信心難以建立。這通常都是「以愛之名」來實踐。相信父母的想法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愛父母就要聽從父母而(否定自己)」。我想這齣劇有多紅,就表示被父母否定自我而受傷的經驗有多普遍。(這劇在日本也成為熱門劇,算是東亞流行病嗎XD)這樣的父母,要承認孩子的意志有他的道理,可以犯錯或讓遠路,甚至自己可能也有不對,是有極大的困難的。
從心理治療觀點來看,「角色固著」是心理困擾的來源。
「我是父母,我一定要保護孩子。」
「我要把最好的一切給孩子。」
這些角色信念反而造成關係上的緊張。因為這假設了「孩子一定是無知弱者」、「父母是全知強者」、「父母最好的一切,孩子也覺得最好」。這些信念未必符合事實,更沒有孩子喜歡被父母這樣看待。
有時把孩子想成是別人的孩子,單單純純地當自己和他們就是人而已。可以跳脫「我是父母」的枷鎖。親子相處時有更多的彈性。孩子可能有其道理,父母有一些盲點,父母自認為好而孩子不一定覺得好。
這劇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來自於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的詩集,與各位共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只是透過你來到世上,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欣然屈服在神的手中吧,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也愛那穩定的弓。
--卡里 紀伯倫(Kahlil Gibran)